学历歧视与研究生就业
学历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统计性歧视,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等同于其学历或毕业院校的平均水平特征。
访谈4:高××,男生,甘肃××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2011届硕士研究生
“我本科毕业于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很多同学都因为学校没名气而在找工作时吃了亏,所以我下定决心考研,希望能在研究生毕业后改变这种状况。最近看到一些高校选留行政管理干部,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可是还有一个条件让人很无奈,要求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在‘211’或‘985’高校学习,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的就业之路愈加艰难。”
访谈5:金××,女生,甘肃××高校文艺学专业2011届硕士研究生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身边的同学都在抱怨。许多招聘单位不仅要看你的现在,还要看你的过去。对于研究生来说,有很多同学是因为本科没有读重点大学,甚至有些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第一学历不是211、985这样能‘拿得出手’的院校,在找工作时往往被招聘单位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因为第一学历被人歧视,他们中很多人通过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希望能以高学历获得就业的机会,但辛苦的三年过去了,用人单位依然用犀利的目光打量着我们不自信的第一学历。‘学历门槛’让我们很困惑。起初,许多用人单位以学历高低作为衡量人才优劣的标准,我们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能找上称心的工作,花费三年甚至更多的青春换来硕士、博士学位,然而现在,用人单位又以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关紧了求职大门,这种以第一学历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行为,让许多研究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以第一学历作为衡量标准,那我们还继续努力干吗,这不等于为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障碍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西部地区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当我们怀揣梦想走出西部时,沿海发达城市以我们毕业于不知名的大学将我们拒之门外;当我们抱有一线希望回到西部,这里又在选择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这条道路上,有着无所适从的尴尬,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名牌大学具有很高的社会认知度,由学历、学校的高低好坏引起的歧视行为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学历、学校仅仅反映求职者在某一阶段的情况,用人单位将求职者学历、学校的情况与个人能力简单对等的做法是非常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