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供给劳动转移理论

二、无限供给劳动转移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并建立了人口转移模型。他认为一些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个假设,并将这些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个经济划分为经济效益部门和维持生计的部门,维持生计的部门主要指传统的农业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十分低,并且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此基础上,他将在这些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层,其中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阶段,第二阶段为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稀缺阶段。随着经济效益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逐步向这些经济效益部门转移,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经济效益部门为止。[5]

孟续铎等学者对北京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中发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行业类型的选择上最倾向于选择“银行、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次是选择“商贸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而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工作单位类型中,前三位依次为: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从以上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两方面就可以看出,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行业与单位,而不愿意到收入少、工作辛苦的行业和单位就业。[6]

刘易斯的模型中假定一个求职者在迁入地不存在失业,即任何一个愿意流动到城市的劳动者,都可以在迁入地找到工作。以此假设为基础,将劳动者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唯一原因视为经济收入上的差距,只要迁入地的薪酬收入高于迁出地,劳动力就愿意流动到区域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可能存在短期失业的,但这样会降低薪酬水平,从而在另一方面减缓了流动的就业者流动到迁入地的速度和规模,使得迁入地的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