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研究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甘肃省研究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就业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市场配置过程,是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的。然而社会现实中,一些群体或个人的就业仍存在着被轻视甚至被剥夺的现象,且呈蔓延趋势,高学历的研究生群体也不例外。

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1999 年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11.5 万人;2005 年达到19.5 万余人,增幅76.47%。到2007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33万人。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47.5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显示,研究生毕业人数尚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1]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为全国总人口数的5.57%,这一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35%,日本23%),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 年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教育仍存在不足(undereducation),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在21世纪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2]

表10.1.1 2002—2012年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统计 (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年度教育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2.jsp?tablename=1068)。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严重缺乏;从劳动力就业市场层面,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严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和前提。[3]2013 年全国就业人数7.7 亿人,较2012 年末增加273 万人,当年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 万个,仅是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的1.28 倍,为历年最低,考虑到我国每年相当一批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成为就业人员,共同竞争非常有限的就业岗位,研究生就业之难、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生择业观、高校培养机制、社会需求等都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然而在研究生主动择业的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劳动力市场的歧视[4],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等。

歧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到国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长远规划,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既不利于国家,不利于家庭,也不利于个人。本文将利用《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针对甘肃省研究生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基于研究生在性别、户籍、年龄、身体状况、健康、学历等求职因素上表现出的现状,并选取研究生为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就业歧视的状况,综合分析研究生的就业过程,分析各类劳动力市场歧视是否是研究生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