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国外的传播
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也对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茶叶传播海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有文字考证的应在6世纪以后。
茶叶最早是通过使臣来访、人员交流、礼尚往来等非贸易渠道传播到国外的。据文献记载,805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栽于近江(今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巡幸滋贺县梵释寺,寺僧献上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于是大力推广饮茶,茶树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种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茶叶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进行传播。中国古时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此后中国茶叶更快更广地向海外传播。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此时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在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剧增。
明代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走大量茶叶。清代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茶叶的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此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种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于1835年从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中国专家曾前往印度指导当地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来由于切茶机的发明,红碎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首先传到朝鲜和日本,随后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到中亚、西亚和东欧,然后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欧。十八九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多次派员来华寻茶、雇茶工,后又派罗伯特·福钧来华,将茶种带到印度大吉岭一带种植。此后通过多种途径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其中万里茶道(见图1-2)在茶叶的传播中更是功不可没。茶叶成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大众化饮料,也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图1-2 万里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