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冲泡技艺
乌龙茶以浓郁高长的香气,醇厚滑爽、回味甘甜的滋味赢得了众多的爱好者,同时也演化出许多种冲泡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各具特色的乌龙茶冲泡方法。
(一)冲泡方法
1.乌龙茶小壶泡茶法
传统上,小壶茶多用来冲泡半发酵乌龙茶。
1)备具
准备全套泡茶用具,茶壶、茶盅、盖置、奉茶盘等主茶器,茶荷、茶巾、渣匙、茶拂、茶叶罐、计时器等辅茶器,以及煮水器等。
2)备水
(1)双手将茶壶(连同茶船)移到左前方,腾出正前方的空间。
(2)左手将水壶放到正前方。
(3)打开水壶盖,放于茶巾上,右手取出热水瓶加满热水。
(4)水壶归位,打开热源开关(若水温已够,则免去加热的步骤)。
(5)若是茶道表演场合,起立向大家鞠一躬;若是平时待客可调整一下坐姿,关注一下在场的客人,表示你就要开始泡茶了。
3)温壶
(1)打开壶盖,放于盖置上。
(2)左手提起水壶冲入八分满的热水,归位后右手盖上壶盖。
4)备茶
(1)右手取出茶罐,打开盖子,将罐盖与罐身放于辅茶器组的下方。
(2)左手持茶荷,右手拿茶罐,将所需茶叶倒入茶荷内。
(3)若是蓬松的茶叶,不容易倒出,则将茶荷置于面前,使荷口朝右,左手拿茶罐,右手拿茶匙,以茶匙的尾端将茶拨入茶荷内。
(4)茶罐依原状放置于辅茶器组的下方。
5)识茶
双手捧茶荷,观看茶叶的发酵、焙火、揉捻、粗细等茶况,借以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
6)赏茶
持茶荷请客人赏茶,主人也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所要冲泡的茶叶,以便于客人的品饮。
7)温盅
最后一位客人赏完茶,将茶荷放回面前,将温壶的水倒入盅内温盅,也借此机会了解茶盅是否可以一次性盛装壶内的茶汤。如果不行,则泡茶时少冲一点水。若不温壶,温盅亦略。
8)置茶
往紫砂壶中放置茶叶,茶叶的多少按照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大小和个人的喜好放置,想喝淡茶就少放一点,想喝浓茶就多放一些,但别放太多,会发涩发苦。
9)闻香
在正式闻干茶香前,轻轻上下摇晃盖碗,2~3次即可。轻摇盖碗的目的,是让条索之间相互碰撞,从而更好地让芳香物质释放,方便我们闻香。闻香的正确做法是端起盖碗,将盖子揭开一个缝隙,让盖子和碗口的夹角控制在45度左右,而后凑到鼻尖下方闻香即可。这种方法能将香气聚拢,香气最浓郁。
10)润茶
将开水注入壶中,将茶叶完全浸泡,之后倒掉开水,这样的作用是更好地促发茶香和析出茶味,也能过滤茶叶中的杂质。
11)冲泡
将合适温度的水倒入壶中,水不要倒太满,八分满为佳,以免茶叶卡在壶口盖间隙,影响紫砂壶气密性,以致泡的茶不到火候。
12)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公道杯中,再依次倒入口杯中,但要注意的是,俗语有“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的说法,因此不要倒茶倒得太满。此时,也可端起盖碗,闻叶底所散发出的香气。
13)奉茶
倒好的茶应按照长幼尊卑顺序,双手端给客人,并伸出手掌行礼,邀请客人品茶。
14)品茶
茶在手中不要急于饮用,要学会闻香、观茶,小口细细品茶,感受茶汤在口腔中回甘的滋味。
2.乌龙茶盖碗泡茶法
盖碗泡茶法,又叫盖碗品茗法,这是闽北乌龙茶产区的茶厂、茶行、茶庄、茶店常用的评茶品茗的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品茗方法。由于茶杯呈碗形,反边敞口,茶叶泡在杯中,揭盖闻香、尝味、观色都很方便,不仅可以观赏茶汤,而且茶叶叶底也清澈可见。加上盖杯造型美观、题词配画都很别致,以盖杯泡茶奉客,人奉一杯,品饮随意,添加自由,能体现出中国人好客的传统和大方的待客之道。
盖碗泡茶法分为温杯、置茶、温润泡、冲泡、静待备饮五个环节。
1)温杯
温杯是由宋代点茶时的熁盏演化而来的,熁盏即在点茶(用开水冲调)前,先用火烘茶碗,使之温热,以助茶末融于茶汤。温杯就是在投茶入杯前,先以开水注入空杯中,荡洗杯身及杯盖后倒出。其作用是清洁茶杯,温热茶杯和杯盖。
2)置茶
温杯后,置入适量的茶叶,一般每杯置茶3克,也可征询宾客意见加以调整。
3)温润泡
冲入开水,盖好杯盖,随即将茶汤倒出,即为温润泡。其目的是将茶叶中的杂质或附于表面的杂味冲掉,使茶更加纯净,并让茶叶吸收水分和热量,助茶叶伸展,以发挥香气和滋味。
4)冲泡
茶叶经温润泡以后,即可冲泡,冲泡所需要的水的温度,应按茶类来调整,乌龙茶所需水温在95℃以上。
5)静待备饮
冲泡后静置一定时间,即可请宾客品尝。静置的时间因茶类和制茶过程中的火候而异,焙重火茶(俗称熟茶)时间短,焙轻火茶(俗称生茶)时间稍长。同时要考虑冲泡次数,若预备再冲第二泡,第一泡静置的时间宜短,以免影响第二泡的浓度。
(二)知名乌龙茶的冲泡
1.闽北武夷茶艺
以大红袍为例,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大红袍是中国极具盛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写诗赞美武夷岩茶:“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人不但擅长种茶、制茶,也精于茶艺,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大红袍茶艺。
主要用具:木制茶盘一个,宜兴紫砂母子壶一对,龙凤变色杯若干对,茶具组合一套,茶巾二条,开水壶一个,酒精炉一套,香炉一个,茶荷一个。
主要冲泡程序有二十七道。
(1)恭请上座:客人上座,侍茶者沏茶前备器到位。
(2)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气氛。
(3)丝竹和鸣:播放古典音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4)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撰写《叶嘉传》时以茶叶嘉美之意赞誉福建茶叶。
(5)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6)孟臣沐霖: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7)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8)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9)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10)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此步骤名借用了武夷山摩崖石刻上的“重洗仙颜”题字。
(11)若琛出浴:烫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12)游山玩水:将茶壶底靠茶盘沿旋转一圈,在餐巾布上吸干壶底茶水,防止滴入杯中。
(13)关公巡城:保持了原闽南、粤东工夫茶之程序名目,即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14)韩信点兵:保持了原工夫茶之程序名目,即壶中茶水只剩少许时,往各杯点斟茶水。
(15)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持杯既稳当又雅观。
(16)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三种颜色。
(17)喜闻幽香:嗅闻武夷岩茶的香味。
(18)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
(19)再斟兰芷: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
(20)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为岩茶佳品之喻。
(21)三斟石乳:斟三道茶。
(22)领略岩韵: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
(23)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
(24)自斟慢饮:任客人自斟自饮,品尝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25)欣赏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山民间的题材,三五朋友亦可品茶兼吟诗唱和。
(26)游龙戏水:选条索紧致的乌龙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茶叶伸展浮动,仿若乌龙在戏水。
(27)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农栽种、制作佳茗和感谢主人的招待。
2.闽南工夫茶艺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铁观音产自福建安溪,属于乌龙茶类,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它不仅有绿茶的清香甘爽,红茶的鲜和醇厚,还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是中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诗云:“烹来勺水浅杯斟,不尽余香舌本寻,七碗漫夸能畅饮,可曾品过铁观音。”
主要用具:号称“茶房四宝”的炉、壶、瓯杯以及托盘,由于安溪盛产竹子,所以茶匙、茶斗、茶夹、茶通等茶具多用竹器工艺制成的。
主要程序如下。
(1)丝竹共鸣:演奏南曲《梅花操》,让品茶者在格调高雅、旋律优美的古乐声中进入品茶的意境。
(2)焚香静气:主泡手举香柱,面对观众,仰天礼拜,后插进香炉。
(3)烹煮泉水:助泡将泉水倒入壶中,递给主泡烹煮。
(4)沐霖瓯杯:烫洗盖碗和茶杯,用竹夹把茶杯按序排入茶盘。
(5)观音上轿:打开茶罐,用茶匙把茶叶慢慢拨入茶荷。
(6)观音入宫:用茶匙把茶叶慢慢送入盖碗中。
(7)悬壶高冲:高提水壶,冲入盖碗。
(8)春风拂面: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在上层的白泡沫,并用水冲去,使茶叶清新洁净。
(9)三龙护鼎:用拇指、中指夹紧碗沿,食指按住盖心。
(10)游山玩水:提起盖碗,在托盘边缘旋转一周,刮去碗底的水珠。
(11)关公巡城:端起盖碗,按顺序低斟入杯。
(12)韩信点兵:把碗中的甘露点斟各杯。
(13)敬奉香茗:敬献品茗嘉宾。
(14)鉴赏汤色:端起香茗,聚精会神地观赏汤色。
(15)细闻幽香:茶杯举至鼻端,慢慢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来回细闻。
(16)品啜甘霖:把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唇,细寻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