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且还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思想,“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一)日本茶道的缘起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日本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江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还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是自上而下进行传播的。茶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属于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被皇室推崇,其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日本茶道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人们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的广泛种植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叶就称为“抹茶”(末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会举行品茶会对茶叶进行评级,这种茶集会逐渐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出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以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到13世纪,新兴的武士阶层凭借雄厚的财力经常举办以品尝各地茶叶来赌博的斗茶会,用来炫耀财富并扩大交际,这种斗茶会极尽奢华。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院茶过渡准备了条件。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这种全室铺满榻榻米的建筑设计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一般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够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被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被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

(二)日本茶道的程序

日本茶道必须遵照规则程序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烦琐的喝茶程序之中。

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并进行简短的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在茶室门外,需用一长柄的水瓢从水缸中盛水洗手,再取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将体内外的凡尘洗净,然后把一个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并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客人已静下心来,便可以进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见图2-3)。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以供放置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因四季变化而有所不同,需与季节时令相配。

图2-3 日本茶室

茶道仪式举行前,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进入茶室后,虽然强调不分尊卑,但头一位进茶室的必然是来宾中的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

来宾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主客相对而坐,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请客人品尝一下茶点(见图2-4),避免空腹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跪地后举起茶碗(须举碗齐眉与自己额头齐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每人各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去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文化里,这时候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政治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谈生意,多是谈论一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图2-4 日本茶点

(三)日本茶道的用具

1.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多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勺:竹制的水勺,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勺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勺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形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2.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3.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将竹剖成细刷状制成。

4.茶室

广间/小间: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作“广间”,小于四叠半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放置及清洗茶器具。

(四)日本茶道的形式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例如铁板烧的烹饪方式,不仅让客人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写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每分每秒,认真对待每时每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受。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和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拂晓的茶事、早晨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套珍贵茶具而庆贺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茶会准备工作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使客人领悟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地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准备茶食材料及烹饪茶点心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得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之后,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这次就称为“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日语称为“怀石料理”(据说和尚们坐禅饥饿时会将烤热的石头揣在怀里以减少饥饿感,故得此名)。用完茶食之后,客人到茶庭休息,此为“中立”。之后再次入茶室,这才是“后座”。后座是茶会的主要部分,在严肃的气氛中,主人为客人点浓茶,然后添炭(后炭)之后再点薄茶。茶毕,主人与客人互相道别,茶会到此结束(见图2-5)。

图2-5 传统日本茶道

茶会通常有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会众成员、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主人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记录者的评论。这种记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其中《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五)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韵味。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村田珠光曾提出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对此改动了一个字,为和、敬、清、寂,使其更为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也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成为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的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势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的社会看作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基调阴郁、文风“幽玄”。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浮躁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找寻一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而此时,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引进“茶汤”中,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极受日本人的青睐,茶会也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更上档次。但也因一味崇尚唐物,出现了豪奢之风,轻视本土茶具。而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要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的内涵,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