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白茶

五、白茶

白茶的制作不炒不揉,以萎凋、干燥两道工序为主,而其关键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白茶加工过程的物质变化是以多酚类物质轻微氧化为主,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的降解、色素和香气物质的转化与形成为辅的变化过程。多酚类及其他物质的转化降低了茶鲜叶的青气与涩味,增加了茶汤的清醇滋味。在挥发性香气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香味活性高、阈值低,是构成白茶高品质花香的重要成分。

白茶初制一般采摘大白茶、水仙茶树品种或群体种的芽、叶、嫩茎为原料。采单芽制作白毫银针,或在采一芽一叶的原料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抽针(即摘取芽头)制作白毫银针。采一芽一至二叶制作白牡丹,采一芽二至三叶制作贡眉,采一至三叶带驻芽嫩梢或叶片制作寿眉。采摘环节要注意保证茶青的新鲜度,避免物理损伤等。加工工艺为萎凋、并筛、干燥等工序。

1.萎凋

萎凋是白茶的关键工艺,茶鲜叶通过萎凋失去水分,轻微发酵,达到白茶的品质状态。白茶萎凋适宜的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萎凋叶含水率在10%~15%。萎凋时间在36—72小时之间的白茶品质较好。时间过短则氧化不充分,多酚酶含量高,青气重且带苦涩味;时间过长则生化成分消耗过多,滋味淡薄且色泽偏暗。

2.并筛

将萎凋叶进行并筛,可以促进茶多酚酶的氧化作用,去除青气,增加滋味的浓醇度。萎凋叶七八成干时可进行并筛,并筛后摊成凹形,厚度一般在10~15厘米,并筛时间视萎凋叶的实际情况而定。

3.干燥

通过干燥萎凋叶,固定品质,发展茶香,形成白茶产品。白茶干燥温度一般掌握在70~90℃,烘干后茶叶水分在5%~7%。

白茶精制加工工艺则是在初制的基础上,通过拣剔、归堆、拼配、匀堆、复烘、装箱形成白茶产品。传统的白茶产品主要是芽茶(白毫银针)与叶茶(白牡丹、贡眉、寿眉)。1968年,福鼎白琳茶厂在传统白茶的基础上,应港商要求创制了新工艺白茶。新工艺白茶主要是在萎凋工序后增加了轻揉捻的工艺,因为原料相对粗老,所以焙火温度(120℃左右)也相对比较高,品质上有香气高、滋味醇的特点。2006年起紧压白茶开始在市场流通,其工艺是将白茶散茶制成不同造型的饼茶。白茶饼的原料相对粗老,多为夏秋季寿眉,通过压饼,可减小空间,优化品质,增加滋味的浓纯度,同时便利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