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茶文化的酝酿——汉魏两晋南北朝

中国的茶文化缘起于巴蜀。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更确切地说是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巴蜀。这是由于当时巴蜀的经济、文化程度要比云南发达。在中国茶文化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两人分别从药用和文学角度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白菟楼诗》,“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的产生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品茗,并在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而到了南北朝时,几乎每一种文化和思想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政治家眼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辞赋家眼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教徒眼里,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二)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隋唐五代时期

茶发展至隋代,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人们认为茶对身体有益,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有80多个州产茶,贡茶兴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陆羽创作出了关于茶的集大成作——《茶经》,这部茶叶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结了中唐以前历朝历代对茶的认识,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将茶的清饮方式从当时的混饮方式中提炼出来,以末茶煮饮的方式,配之以成套茶具,总结相关程式和理念,且把儒、道、佛三教思想内涵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后又出现了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这些茶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茶文化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记录,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铺垫了道路。

唐代以前煮茶属于“煮作羹饮”“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从唐代开始,这种做法逐渐被摒弃。在茶圣陆羽的大力推广下,煮茶不再加佐料,最多加点盐调味,由此开启了一个煎茶时代,唐代煎茶流程如图2-1所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煎茶、育华(培育汤花)、酌茶六个步骤。

图2-1 唐代煎茶流程

在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资源,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开始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外延,如提出将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佛、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诗、茶画和茶文化的作品产生;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三)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宋元时期

至宋元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体的茶文化,宋代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向上是宫廷茶文化开始出现,向下则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由于宋代知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更加快了茶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的直接关联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则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

斗茶是宋代最火的全民竞技游戏。斗茶主要步骤如图2-2所示。

(四)茶文化的普及——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茶业和茶政空前发展,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茶叶制造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品种进一步增多,开创了我国传统茶叶发展的新时代。明清时期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茶类,茶的饮用方式已改为“撮泡法”,茶类的增多,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泡茶技艺的变化,再加上中国各地区和民族间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图2-2 宋代斗茶流程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到了清代,茶叶出口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结合,例如,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在这一场所,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有三大亮点:品饮方式的艺术性、追求饮茶器具之美和茶馆的普及。

1.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品饮方式艺术性的追求上。明代的饮茶冲泡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清代人在饮茶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清人饮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上,这种环境条件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之说。而对于自然环境,人们一般选择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或有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的地方。

2.追求饮茶器具之美

清代以来,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的发展。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3.茶馆的普及

明清之际,特别是在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北京有名的茶馆已有30多座,上海更多,有80多家。在乡镇,茶馆的普及度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可茶馆就达到百余家。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清代茶馆的功能和经营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场所、听书场所。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具赌博功能,尤其是在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就是当邻里乡亲发生纠纷时,双方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到茶馆去评理,以求纠纷圆满解决。

(五)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物质财富的稳定增长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天门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简称“中华茶联”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成立。1991年,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繁盛,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成常态,日、韩、美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茶文化学者纷纷参加。各省市县纷纷主办各类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以及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等地举办的茶叶节。各地都以茶为载体,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贸易发展。

纵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以及茶诗词、茶书法、茶歌舞、各种名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茶文化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两者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礼规、茶习俗等属于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茶文化是现代生活的福音,茶让我们悟人生、悟事理、悟真善美、悟天人合一,在省己中悟道,在和美中悟道,在雅淡幽远中悟道,在祥瑞之境中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