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茶具的鉴赏

一、一般茶具的鉴赏

(一)茶具的材质密度

密度高的器具,因气孔率低、吸水率低,可用于冲泡清淡风格的茶。如冲泡各种绿茶、花茶、红茶等,可用高密度瓷器或银器,泡茶时茶香不易被吸收,显得特别清冽,透明玻璃杯亦可用于冲泡绿茶,香气清扬又便于观其形色。而那些香气低沉的茶叶,如铁观音、水仙、普洱等,则常用低密度的陶器冲泡,主要是紫砂壶,因其气孔率高、吸水率高,故茶泡好后,持壶盖即可闻其香气,尤显醇厚。在冲泡乌龙茶时,同时使用闻香杯和啜茗杯,闻香杯质地致密,当茶汤由闻香杯倒入啜茗杯后,闻香杯中残余茶香不易被吸收,用手捂之,其杯底香味在手温作用下很快发散出来,可达到闻香目的。

陶瓷茶具的材质密度与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示,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较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

(二)茶具内壁的釉质层

原本质地较为疏松的陶器,若在内壁施一层白釉,就等于穿上了一件保护衣,使气孔封闭,成为类似密度高的瓷器茶具,同样可用于冲泡清淡的茶类。这种陶器的吸水率也变低了,气孔内不会残留茶汤和香气,清洗后可用来冲泡多种茶类,性状与瓷质、银质的茶具相同。未施釉的陶器,气孔内吸附了茶汤与香气,日久冲泡同一种茶还会形成茶垢,不能用于冲泡其他茶类,以免串味,而应专用,这样才会使香气越来越浓郁。据民间传说,一把祖孙三代传下的紫砂壶,积了厚厚的茶垢,不必放茶叶,用开水即可泡出香茶来,令人神往不已。传说当然有其夸张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紫砂壶专用冲泡的好处。

(三)茶具的材料与观感

如果将茶具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具的感觉是细致、优雅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的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具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具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四)茶具的颜色

茶具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其釉色或颜料色。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会上一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具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协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彩,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的青瓷,配绿茶、清茶:乳白色的釉彩,莹润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突显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的美感;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五)茶具的造型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色调应与茶叶相匹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协调,然而紫砂松干壶泡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表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

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用以冲泡需要70~80℃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乌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十分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在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可以很容易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乌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若用这种形制的冲泡器,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