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程序编排
(一)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茶艺表演的灵魂。无论是取材于古代文献记载还是现实生活,茶艺表演都要有一个主题。如“禅茶”是根据佛门喝茶方式及用茶来招待客人的习惯进行的编创,以体现“禅茶一味”的思想;婺源的“文士茶”是根据明清徽州地区文人雅士的品茗方式进行的编创,反映的是明清茶文化的高雅风韵;“白族三道茶”则是取材于少数民族茶俗,通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告诫人们人生要先吃苦而后才能享受幸福。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根据主题思想来构思节目风格,编创表演程序和动作,选择人员、茶具、服装、布景和音乐等进行排练。
(二)人物
根据主题要求,确定表演人数。茶艺表演的组合有一人、二人、三人和多人。一人型茶艺表演多数是生活型茶艺表演或是给客人表演冲泡技艺。二人型茶艺表演一般是一个为主泡,另一个为助泡。主泡负责泡茶,助泡负责端茶具、奉茶等,配合主泡进行泡茶工作。表演时主泡在中间位置,助泡站在主泡的右边。三人型茶艺表演则由一人担任主泡,另外两人为助泡,配合主泡进行泡茶工作。一般主泡位居中间,助泡分立左右。多人型茶艺表演一般也是选择一个为主泡,主泡位居中间,其余的人为助泡,各人分工会有所不同。多人型的还有一种表演方式,可以每个人都是主泡,如集体工夫茶表演,每个人的服装、道具、动作都完全统一,没有主次之分。
确定表演人数之后,接下来就要挑选表演者了。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必须仔细挑选。除了茶艺表演者的形象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之外,还要综合考虑表演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表演者。目前我国茶艺表演者以年轻女性为多,但也可以根据节目的主题选择男士或年长一些的人。如“仿唐宫廷茶艺”表演中就选用了男表演者参与泡茶表演。此外,茶艺表演反映的主体与内容不同,选择的表演者形象也要有所不同。例如“仿唐宫廷茶艺”表演,因为唐代以胖为美,所以选择的表演者就丰满一些;宋代是以瘦为美,故“仿宋点茶茶艺”中的表演者就应以清瘦为主;“新娘茶”等民俗茶艺则应选那些表情活泼的女孩。主泡和助泡相比,主泡表演地位应略高于助泡,其形象、气质更好一些。由于在整个茶叶冲泡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表演者的双手动作上,手相如何会影响到表演的美感,所以在挑选表演者时,不管主泡还是助泡,手都应该纤细、匀称、白皙。
(三)动作
主要是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包括眼神、表情、走(坐)姿等。总的要求是动作轻盈、舒缓,如行云流水般,可以运用一些舞蹈动作,但动作幅度不宜太大,也不能过于夸张,以免给人做作之感。泡茶时动作要熟练、连贯、圆润,避免茶具碰撞,放在左边的茶具应用左手拿,最好不要使双手交叉。茶汤不能洒在桌上。表情要自然,既不能板着面孔,也不能嬉皮笑脸。眼神要专注、柔和,不能飘移,更不能东张西望或窥视,给人以不庄重感,但也不能埋头苦干,要适当与观众交流。此外,编排者还应注意整个程序的紧凑性、变化性,要使其能吸引人。
(四)服饰
服饰包括服装、发型、头饰和化妆。
(1)服饰要根据主题来设计,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主,一般是旗袍、对襟衫或长裙。裙子不宜太短,不能太暴露。手上不宜佩戴手表、首饰,更不能涂过于鲜艳的指甲油,也不能染发。妆容以淡妆为好,不宜过于浓艳,以免显得俗气。
(2)服饰选择应与历史相符合,如表演“仿唐宫廷茶艺”就应选用具有唐代典型特点的服饰,表演“仿宋点茶茶艺”就应选择宋代服饰,“禅茶”“道茶”中就要选择特定的僧、道服饰。
(3)在选择服饰时最好还能与所泡的茶相契合,如泡的是绿茶,其特点是叶绿汤清,那就最好不要穿红色、紫色等色泽太深的服饰,可选择白色、绿色等素雅的颜色。
(五)道具
道具主要是指泡茶的器具,包括茶具、桌椅等,道具是茶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茶艺表演的题材来确定,如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就可选用紫砂壶、盖碗、玻璃杯等茶具,如果是古代题材就不能选用玻璃器具。如成熟的青花瓷是在元代才出现的,那么元代以前的茶艺表演就不能选用过于精美的青花瓷;紫砂茶具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渐流行,那么在宋代点茶中就不应出现紫砂壶。茶艺表演中应避免出现明显的败笔。选用的茶具色彩还应呼应主题,最好能与服饰色彩相互映衬,那样效果会更好。如南昌某女子学校表演的《文士茶》节目中,选用了青花瓷茶具,着青色镶蓝边的罗裙,这些都与所泡的绿茶相吻合,而且青花瓷又是江西景德镇的特色,这样使得整个茶艺表演显得十分协调。至于民俗茶艺则要选用当地的茶具,但也不能太过乡土,需要适当的艺术化,避免给人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
(六)音乐
音乐可以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带引观众进入诗意的境界。茶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不宜开口说话,更不能唱歌,所以选用的音乐对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民俗类的茶艺表演多选用当地的民间曲调,如江西的“擂茶”就选用当地名歌《斑鸠调》和《江西是个好地方》,广西的“茉莉花茶艺”则选用民歌《茉莉花》。历史题材的茶艺表演应注意不要时空错乱,如“仿唐宫廷茶艺”就要用唐代音乐,“仿宋点茶茶艺”就要选用宋代音乐,总之要与主题相符,并能帮助营造氛围。
(七)背景
茶艺表演多在舞台上进行,因此要根据表演主题来布置背景。茶艺表演的背景不宜过于复杂,应力求简单雅致,以衬托表演者的表演为主,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泡茶者身上,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没有条件可选择屏风作为背景,在屏风上可挂些与主题相关的字画。如“禅茶”表演在背景屏风上挂有“煎茶留静者,禅心夜更闲”的对联,既点明了主题,又突出了禅意,十分巧妙。当然背景布置也可以是动态的,如茶艺才女袁勤迹在茶艺表演时,场景布置中片片枫叶从舞台上空飘落下来,意境十分美妙。
(八)灯光
茶艺表演中一般要求灯光柔和,不宜太暗也不能太亮、太刺眼,太暗会看不清茶汤的颜色,太亮又会难以营造恰当的氛围。南昌白鹭原茶艺馆在表演“禅茶”时,将灯光打暗,只留下照在主泡身上的一盏聚光灯,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泡茶者身上,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又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九)讲解
茶艺表演时一般不能过多地开口说话,但若仅仅通过冲泡技艺来表现主题,观众又不易理解,所以需要对表演内容进行适当的解说,这样可以引导观众欣赏茶艺表演,帮助观众理解表演的主题和相关内容,使其更好地达到艺术效果。
一般在表演前,表演者首先要简要介绍节目的名称、主题、艺术特色及表演者单位、姓名等。如江西的“客家擂茶”茶艺表演在演出前有一段这样的介绍:“客家擂茶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客家人的饮茶习俗。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举族迁居到南方的山区,他们保留了一种古老的饮茶习俗,就是将花生、芝麻、陈皮等原料放在特制的擂钵中擂烂,然后冲入开水调制成一种既芳香可口,又具有药用疗效的饮料,民间称为擂茶。”这段解说词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擂茶产生的地点、制作的方法及疗效等,让人对擂茶有一定的了解,又会增添兴趣。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做适当讲解,主要是向初次观赏茶艺的客人做必要的介绍。
茶艺表演有着非常强的艺术性,故解说词编创也一定要有文采,如果解说词太过直白浅显,就会降低整个茶艺表演的质量,显得俗气。江西婺源的“文士茶”茶艺表演前是这样介绍的:“文士茶是流行于江西婺源地区民间传统品茶艺术之一。婺源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文人学士讲究品茶,追求雅趣,因此文士茶以儒雅风流为特征,讲究三雅:饮茶人士之儒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三清: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话虽不多,但却将茶艺所具有静、和、雅的特征一一点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解说词的艺术性并不代表在其创作中一定要用一些晦涩难懂、过于专业或过于艺术化的词语。
以上这些都是单个茶艺节目编创中应注意的地方,如果是整台茶艺表演晚会则还应考虑演出效果。由于茶艺表演普遍偏静,看久了会稍显枯燥,中间还可以加入一些活泼热闹的民间茶俗表演,来调节观众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整场节目形式、风格和色彩的调换,避免雷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