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质地分类
(一)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见图3-6)。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烧制的釉陶。
图3-6 陶土茶具
1.紫陶茶具
紫陶不同于紫砂,紫砂为石质原料,紫陶则由黏土制成。用紫陶茶壶泡茶,纯正不变味,经过普洱茶养的紫陶壶,更是明亮如镜。
云南建水的紫陶壶非常有名,品种繁多,器形高雅,具有耐酸、耐温、透气、防潮和保温久的特点。
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来,是一种新质陶器,是陶器茶具的一种。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坯质致密坚硬,里外都不敷釉,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它成陶的火温度在1100~1200℃,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馊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的似竹节、莲藕、松段,有的仿商周古铜器形状。因此,紫砂壶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紫砂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但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陶壶应运而生,风靡天下,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紫砂陶器的精神文化价值。因为在明末清初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追求返璞归真的意趣,在壶饮中寻找寄托,以求质朴、自然与闲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而且有一定的透气性,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现今的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出产的一种特殊陶土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1150℃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的光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砂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经选泥、养土(窖藏一段时间)、洗泥等多道工序后才能制作。又因泥色和质地的不同,泥料会呈现出各种色彩。人们通常见到的紫砂壶,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制陶艺人往往会将不同质地的陶土加以调和进行创新。如老泥与天青泥、石黄泥调和即呈古铜色,梨皮泥和细白泥调和呈会淡墨色等。
烧成的紫砂壶有几十种颜色,如海棠红、猪肝红、大刺红、葵黄、芝麻黄、豆青、墨绿、榴皮色、葡萄紫、琅王干翠等。又有圆球、鹅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将军盔等各种壶体变化造型,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1)紫砂壶的类型
紫砂壶的外形款式虽千姿百态,但总的来讲,可分为四大类型。
(1)光素型。这类壶外形简朴无华,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泽。根据圆球、圆柱、四方、八方等几何形状制作。常见的有圆壶、四方壶、六角菱花壶、直腹壶等。
(2)仿生型。这类壶以塑捏为主,做工精巧,结构严谨。其多仿照树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实、叶片及动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状制作,栩栩如生,质朴亲切。常见的有松段壶、梅桩壶、扁竹壶、南瓜壶、鱼壶、猫壶、船形壶、蒲包壶等。
(3)艺术型。这类壶不仅造型多变,而且往往集书画、诗文、雕塑、泥绘、彩绘、包锡镶嵌等于一体,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常见的有浮绘山水壶、双喜壶、汉简壶等,曼生壶是其代表作品。
(4)特种型。这类壶包含两个品种:一是含有现代陶艺意味,不受传统壶艺约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并刻意创新的紫砂壶,例如著名的西施壶(见图3-7);另一种是专门为福建、广州、台湾地区的人们啜饮乌龙茶而制的特殊茶具,又称工夫茶具。此类紫砂壶体态娇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与壶配套的4个茶杯更是小得出奇,体积如同半个乒乓球,每个容量仅5毫升左右。
图3-7 西施壶
2)紫砂壶的特点
紫砂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可塑性好。
宜兴紫砂泥经高温烧制后不易变形,成形范围极宽,成品和坯体收缩率仅为10%。
(2)透气性好。
烧制的成品保持2%的气孔率,透气性能极好。这种结构特点使其泡茶不易变馊,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
(3)保温性良好。
由于传热慢,茶汤不会很快变凉,同时便于握在手中畅饮赏玩。此外,紫砂壶耐高温,冬天泡茶不会产生炸裂现象,而且还可用来炖烧。
(4)经久耐用。
紫砂壶经久耐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使用年代越久,泡茶效果越好,茶壶本身越灿然可爱。
一件较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好的紫砂壶通过它的形、神、气,集美学思想、自然韵味、书画艺术、经济价值于一体,给人以平淡、闲雅、质朴、温和等内在心灵感受。与心灵相通的珍品,自然比金银珠宝的价值要高,这便是紫砂壶一直被收藏家珍爱,且赞誉它为“茶具之王”的主要原因。
(二)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主要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其辉煌的时刻。
1.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见图3-8)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到了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到了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龙泉青瓷产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市境内,这里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产品优良,不但在民间广泛使用,也是当时朝廷对外商业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产品,基不管是釉色还是造型,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也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哥窑瓷,以胎薄质坚、釉层丰满、光彩静穆著称,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最为名贵。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外形多样,纹片大小相间的称“文武片”,有细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除此之外,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这些别具风格的纹样图饰,是因釉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给人以“碎纹”之美感。
弟窑瓷以造型柔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贞洁著称,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润泽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无类。明代时,青瓷茶具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的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其为稀世珍品。到了现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了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还因其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时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图3-8 青瓷茶具
2.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见图3-9)以其色白如玉而得名,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其色泽洁白,能反映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品茶器皿之珍品。白瓷的产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闻名。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圣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其他如河北内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的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现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人们日常使用其最为普遍。
图3-9 白瓷茶具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见图3-10)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以黑瓷茶具作为盛放茶的器具,不仅古朴雅致、风格独特,而且黑瓷本身材质较其他类茶具更为厚重,因而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既美观又实用。
图3-10 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品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演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则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道:“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赢家。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茶录》中对其这样评价:“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会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等,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渐渐“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4.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为引人注目(见图3-11和图3-12)。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图3-11 彩瓷茶具
图3-12 青花瓷茶具
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涵盖范围比如今要广。青花茶具外观的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上彩料之上的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瓷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景德镇更是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极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青花瓷茶具优美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销国外。明代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色泽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
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等,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也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竞相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是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被称为“清代之最”。
纵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瓷器对外出口量扩大,加之当时品茶方法的改变,青花瓷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生产青花瓷茶具的除了最有名的景德镇外,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品茶者使用。
(三)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见图3-13)是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再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的。它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但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形成规模生产,直至清代才开始流行,它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的雕漆茶具、福州的脱胎茶具,江西鄱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茶具等,均极具艺术魅力。其中,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浮雕和嵌白银等品种,而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的运用,使漆器茶具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福州生产的脱胎漆器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脱胎漆茶具除有不怕水浸、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图3-13 漆器茶具
(四)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品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品茶。当时的品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茶具。陆羽在《茶经》中列举的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材料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其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但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品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见图3-14)。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图3-14 竹编茶具
(五)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为“流璃”或“琉璃”。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玻璃器皿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见图3-15)一般是将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玻璃茶具有很多种,如水晶玻璃茶具、无色玻璃茶具、玉色玻璃茶具、金星玻璃茶具、乳浊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可制成各种其他盛具,如酒具、碗、碟、杯、缸等,多为无色,也有用有色玻璃或套色玻璃的。
近现代,随着玻璃技术的成熟,玻璃茶具很快得以普及。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强,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广受茶人好评。在众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浮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都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细嫩名优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因此,用玻璃茶具冲泡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其美中不足之处。
(六)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见图3-16)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搪瓷即金属表面附有珐琅层的制品。它起源于古埃及,之后传入欧洲和亚洲。我国也是很早就有搪瓷的国家之一,据传汉朝已有彩色珐琅,唐初已有与铜上涂搪的技术。到了明代,我国的景泰蓝茶具以制作精良、色彩绚丽闻名于世。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图3-15 玻璃茶具
图3-16 搪瓷茶具
我国于20世纪初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搪瓷茶具在20世纪50—60年代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其他材质的茶具所替代。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有外形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有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有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有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等。此外,可放置茶壶、茶杯的加彩搪瓷茶盘,也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容易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有些人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一般不做待客之用。
(七)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见图3-17)。它是我国十分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爵等用来盛水盛酒,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图3-17 金属茶具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通用的饮具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品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工艺达到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唐僖宗李儇少年时使用过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豪奢之风。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碾子——分碾槽辖板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焙炙茶饼。
但从宋代开始,人们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品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人们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使用渐少。但用金属制成的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材质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更有利于散茶的保存。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八)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矿石,又叫“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如意吉祥,人们认为其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佛力无边。
木鱼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空腔内有的呈卵形核状,有的呈粉沙状,有的为液体,用手摇动,可发出动听的声响。古人有诗赞曰:“曾见山有洞,罕闻石中空,虽非珠玉类,可在一绝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利用其中空,为盂为砚,所盛水墨色味经久不变。
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有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耐暑、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故而,木鱼石有“得者有缘,无福妄得”之说。经实验室鉴定,木鱼石含有偏硅酸、锶、钼、锂、锌、硒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保健和美容作用。
木鱼石茶具(见图3-18)是指用整块木鱼石做出来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酒壶、竹节杯、套筒杯、冷水杯、茶叶筒等。将水放在木鱼石器具中浸泡两小时,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即能达到国家矿泉水限量指标。因木鱼石中铀及稀土元素含量适中,故此茶具的防腐和通透性好,用其泡茶,即便是在酷暑季节,五天内茶水不会变质,仍可饮用。
图3-18 木鱼石茶具
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土茶具为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为瓷器茶具传热慢,保温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欣赏价值。陶土茶具造型精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泡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在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另外,以玉石、水晶、玛瑙等为材料的茶具制作困难、价格昂贵,少实用价值,主要用于摆设和欣赏,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和品位,因此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