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人们曾说,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就在其停滞性。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目的也在于使这种停滞性的结构和必然性形成理论。这种停滞性理论源远流长,大致说来,可以追溯到对中国看法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变化的欧洲启蒙主义时代。在那以前,以传教士的报告为依据,从维护君主专政制度的立场出发,颂扬了对中国广大土地和人民实行一元化统治的官僚制君主统治制度。后来,急转直下,认为这种统治制度压抑了人们的自由,否定了个人的尊严,并且试图通过指出这一点来建立近代平民社会的个人意识,批判所面临的专制王权。与此同时,对中国看法的价值首末颠倒,于是,这里也孕育了与东方专制主义论者为表里的中国社会停滞性理论的萌芽。后来,随着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中国社会特殊性质论被固定了下来,并且使西欧近代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合法性得到了验证。我们不难从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以及韦伯、魏特夫等人的对中国看法中找出这种特点。
这种对中国的看法,在思维方式的立场上,不能不说与生活在东方社会的我们自己的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不能不说是很难成为直接用以认识我们自己的前提的。尽管如此,在我国,这种停滞性理论作为认识中国社会的一种理论而受到了重视。当时与其说是想要把所谓的中国社会停滞性与自己的存在联系起来加以克服,勿宁说是想要把自己同东方一刀两断,使自己处于与西欧的近代同等的位置,以树立近代的自我意识,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存在过脱离历史的状态的缘故。对我们来说,所需要的既不是通过这种对中国的看法以至对东方社会的看法使自己的存在成为命中注定,也不是从这种看法中摆脱出来,立即使自己处于与西欧的近代同等的位置。可以说,这两者都受了停滞性理论的束缚,都不是想要做为自己的问题来主动地掌握东方以至东亚的历史结构。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首要的是,从摆正自己的历史位置这一立场出发,从停滞性理论的咒语中解放出来。
但是,这种解放并非单靠转变思想就可以完成的。这是只有依靠使自己投身于研究中国历史的具体史实,并从中掌握社会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历史动态的变化,才会得以实现。迄今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支柱之一,可以说就是依靠这种热情。不过,对于庞大的中国历史内容,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虽已研究多年,但是研究工作还没有完全脱离刚开始时的状态。而且,研究工作还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还没有从扑朔迷离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尽管如此,还是想先出版本书。这是我的粗浅的尚未成型的报告,其目的在于请读者们检验我在这里还可能重犯的错误。
本书是从我二十年来有关中国历史的研究中选出十余篇关于经济史上各种问题的主要研究论文加以补充修订后编成的。这里不包括与此同时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机构的分析和其他有关国家构造的各种研究。关于后者,已经在以前所著《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构造》(1961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一书中发表了一些见解。关于其他的一些研究论文,我想他日会有出版的机会。
本书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收录了自战国、秦汉至唐代的有关农业发展过程的各种研究论文。在第二部分“土地制度史的若干问题”中,收录了有关三国时代曹魏的屯田制、北齐河清令中的均田制以及对于以新发现的大谷探险队带回来的吐鲁番出土文献为史料的唐代均田制施行情况进行重新探讨的各种研究论文。在第三部分“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其结构”中收录了以十六、十七世纪为中心的有关中国初期棉业史的各种研究论文。在这些研究论文中,主要的都曾经在学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本书收录时,根据后来的研究和批评,对内容又进行了修订,有的经过改写,已非本来面貌。尤其是第一部分,改动较多。第三部分没有对内容进行修订,其原因请见最后附加的《补记》。关于对拙论提出的批评意见,有的难以同意,这已在各研究论文的后面附加了《补论》,发表了我自己的见解。不过,由于我的努力不够,难免要遗漏一些值得参考的宝贵论著,在此深表歉意。在本书的编排方面,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本书的内容,在各部分的开头都安排了相当于概论的一章,其中除第三部第一章外,都是新撰写的。
再者,关于本书的内容,我想要借此机会补充几句。就是所收录的各篇研究论文,都是有关中国经济史中特殊问题的实证研究,没有以此进行使中国经济史体系化的尝试。这是由于上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难处以及我个人的才疏学浅所致。同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需要进行实证处理的问题还有如山积。
当出版本书时,和以前出版其他著作一样地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厚情关照。本书之所以能够做为东京大学文学院的研究报告出版,首先是文学院长中村元的计划安排和以宝月圭吾教授为委员长的研究报告出版委员会的莫大关怀,以及以尾崎盛光事务长为首的事务局各位的热心努力的结果。我所在的东洋史学研究室对于我的研究工作也随时进行了指导和鞭策。过去我所工作过的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各位先生以及各方面的诸位前辈,都对我的研究给了亲切的鞭策。我借此机会再次表示感谢。在编辑本书时,龙谷大学图书馆和大仓集古馆的各位先生同意刊载珍贵的资料图片。尤其是龙谷大学副教授井之口泰淳先生,在百忙中协助安排了大谷探险队带回来的文献的拍照。这些隆情厚谊使我感激不尽。滨岛敦俊、尾形勇、川胜守、太田幸男、洼添庆文、齐藤爱子、佐藤智水各位先生,对于本书刊载的引用文献一一核对了原书,并且进行了校对。如果没有这些位先生的支援和辛勤劳动,本书就没有可能在这样的短时间内完成。谨此表示谢意。最后,对于承担这项难度较大的出版工作的东京大学出版会的各位先生,表示深切的谢意。
著 者
196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