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作物农业的发展

第五节 商品作物农业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商品作物农业,指的是以商品化为目的而种植的农作物,但主要粮食作物即使是以商品化为目的也不在此例。因此,这里所说的商品作物农业主要是指向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的部门,再加上蔬菜栽培和少量的嗜好品作物。不过,虽说是向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的部门,但也只限于在商品化之后提供给手工业者的作物,农民生产自家手工业用的原料,例如家庭手工业为生产麻紵布而自己栽培的麻紵,或是为养蚕业而自己栽培的桑树,即这种处于农业和手工业尚未分离阶段的家庭手工业的原料生产不包括在内。因此,这里所论述的商品作物,除蔬菜栽培外,是以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即分工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

关于其中的蔬菜栽培,据《史记·货殖列传》称,大城市附近种植“千畦姜韭”的受益,其富已与千户侯相同,估计汉初长安城东召平栽培的东陵瓜大概也是外售的。还有,《齐民要术》,虽在序中没有商贾的记载,但在蔬菜栽培项目中却记有栽培用于销售的葵、蔓菁、蒜、薤、胡莩、荏、蓼等作物,卷首“杂说”中也记载有城市附近栽培的用于销售的蔬菜。但是,这种作为商品作物的蔬菜栽培主要是城市附近的特殊现象,而且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可以说它并不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质量上的改观。重要的倒是上述作为向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的部门而存在的商品作物农业的发展。

在中国农业中,作为商品作物而栽培手工业生产的原料的事例,早就在上述《史记·货殖列传》出现过“陈、夏,千亩之漆”或大城市附近的“千亩之茜”等词句,据说这些工艺用漆的栽培和染料用茜的栽培都有千亩之广,带来了与千户侯同等的受益,同时还说明作为手工业生产的原料而栽培的特殊作物是以商品化为目的的。《齐民要术》除桑、麻外还记载有作为造纸原料的谷楮和作为染料的棠、红兰花、梔子、蓝、紫草等作物的商品化。这种作为商品作物而栽培手工业生产的原料的事例古已有之,后来一直到唐代也有所发现,但是占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的麻布、绢帛,从租庸调制度和两税法的税目中可以看出,是作为租税品目而课于农民的,这说明农业和手工业还未分离。就这一点来看,这些原料部门的商品作物的生产并没有成为中国农业的质量发展的标志。

这种状况的变化是通过手工业部门中的衣料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形成连农民所需要的衣料都要购进的状态,即在货币经济控制农民经济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在中国,这种状况的普遍出现可以看作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事。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代,尽管麻布的生产不仅通过租税或和买而大量交纳给国家,并且也出现了大量抛向市场的现象〔44〕,但是当时租税的主要部分是实物,估计货币经济对农业的渗透是有限度的。但是,明代中叶以后,租税收纳改为纳银,货币经济在农业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同时作为农业的质的变化明显地出现了一向发达的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以及随之而来的作为手工业原料的商品作物的生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中国的棉花栽培及其与纺织业的关系,其状态将在本书第三部分详细论述。

关于前两节概述的华北旱田农业和江淮水田农业后来如何演变发展的课题,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农业中商品作物农业的出现的情况和程度来进行探讨。在明代末叶,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个别地区就已出现了棉花栽培挤掉水稻栽培的现象,那里生产的棉花已经完全商品化了。太湖周围的养蚕业,也以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为背景,不仅担负其原料生产部门,而且还作为向国内外广泛供给生丝的基地而兴盛起来,所以该地区的桑树栽培中也出现了超过自家消费的商品化。“苏常熟天下足”或“苏湖熟天下足”,是对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农业在中国农业中的地位的评价,但这一地带商品农业发展的结果,使这个评价移向了长江上游湖南地区,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45〕。而且,在唐宋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茶叶产地中,湖南地方在明代以后成了明显的产茶中心。商品作物的发展不仅限于长江下游地区,河南、山东等地也广泛发展商品作物棉花的栽培,同时福建沿海地区唐宋以来以生产蔗糖为目的的甘蔗栽培这时更加盛行,并且,由于国内市场的形成还出现了这些商品作物相互关联的现象〔46〕。

中国农业中的商品作物的出现,当然不只是标志中国农业的技术方面的改观,而且关联到国家财政而形成了农业经济的新结构,这又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新发展。如前所述,人们曾经认为中国社会的特征是其停滞性,使其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文明的东渐。因此,当十九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扩张到中国时,面临这个局面的中国社会被假设为具有停滞性的社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出发点也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的。于是,农民也被假设为与交换经济无缘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47〕。如前所述,这种假设的作法是错误的,而且中国学术界所进行的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争,中心问题也在这里〔48〕。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不是可以基于这种对旧中国的认识就能得到的,要求我们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化和发展。要在这种发展的基础中发现中国农业自古以来的发展过程,这将是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主要考察了唐代以前华北旱田农业和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过程。不言而喻,课题不只限定在唐代以前,而且也并不是通过这个考察就结束了对唐代以前农业史的研究。如第一节所说,只不过是步许多先行学者开拓的中国农业史研究之后尘,提出一些拙见而已。如能得到充分的批判则幸甚。

(1965年12月11日)

〔1〕参看收录在程瑶田《通艺录》(载《安徽丛书·皇清经解》)中的《沟洫疆理小记·九谷考》。

〔2〕King,F.H,Farmc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and Japan,1911.

〔3〕关于加藤繁先生的中国农业史研究,有《关于中国占城稻栽培的发展》、《关于中国甘蔗和糖的起源》、《关于满洲豆饼生产的由来》、《关于康熙、乾隆年间满洲和中国本土之间的通商关系》、《关于中国主要产业的发展》等。这些都收录在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下卷(1953年出版)。

〔4〕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经济论》(上卷1940年,中卷1942年改造社出版)。相当于该书下卷的部分于战后出版了《中国农业的各种同题》(上卷1952年,下卷1953年技报堂出版)。

〔5〕天野近年来的农业史研究有:《中国固有农法考》(北方地区一,1945年出版)、《唐犁的历史》(北方地区二,1945年出版)、《代田和区田》(北方地区三,1945年出版)、《中国古农书考》(《资料公报》5卷5期,1945年出版)等。

〔6〕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1963年,农业综合研究所出版)。

〔7〕有关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的成就请参见天野元之助教授花甲纪念事业委员会编《天野元之助教授著作目录》(1961年出版)。

〔8〕西山武一《华北早地农法考》(《北京东亚新闻》,1944年1月连载)。

〔9〕西山武一《中国农书考》(《华北农业》第三期,1942年出版)。先于西山研究中国古农书的,有小出满二的《关于齐民要术的不同版本》(《农业经济研究》5卷3期,1929年出版)。使我有机会阅读西山先生论著的,是当时任东京高等农业学校校长的小出先生。

〔10〕西山武一《校合训点齐民要术卷一》(北京大学,报告长编二,1944年出版)。

〔11〕西山武一《谷黍穄秫考》(北京大学,报告长编三,1945年出版)。随着战争的加剧,这篇论文终未传到日本。

〔12〕农林省农业综合研究所所刊《金泽文库齐民要术》(1948年出版)。

〔13〕西山武一、熊代幸雄译注《齐民要术》(上下2卷,1957—1959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

〔14〕西山武一《中国水稻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研究》3卷1期,1949年出版)。

〔15〕徐仲舒《耒耜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1930年出版)。关于徐仲舒的这一研究,请参见关野雄《新耒耜考》(《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十九册,1959年出版)、同上《新耒耜考余论》(同上第二十册,1960年出版)所发表的新观点。

〔16〕万国鼎《齐民要术解题》(《图书馆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28年出版)。

〔17〕杨联升《从四民月令所见到的汉代家族的产生》(《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6期,1935年出版)。

〔18〕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做为古农书目录,以前虽有毛雝《中国农书目录汇编》(《金陵大学图书馆丛刊》第一种,1924年出版),但王毓瑚的书录使其内容面貌一新。

〔19〕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

〔20〕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

〔21〕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四册,1957—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2〕陈恒力编著《补农书研究》(1958年,北京出版)。关于此书,可参见田中正俊《关于补农书的研究(上)》(《东洋学报》43卷1期,1960年出版)。关于《补农书》可参见古岛和雄《补农书的形成及其基础》(《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三,1952年出版)。

〔23〕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1册,1958年4月出版;第2册,1958年10月出版)。

〔24〕Richthofen,F.F.von,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gegründeter Studicn.5bds.Berlin,1877.

〔25〕Wagner,W.,Die chinesische Landwirtschaft.Berlin,1926.(天野元之助阅、高山洋吉译《中国农书》上、下,1940—1942年出版)

〔26〕Buck,J.L.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3Vols.1937.(三轮孝、加藤健合译《中国农业论》上、下,1938年出版)

〔27〕和岛诚一《东洋农耕社会的两种形态》(《古代史讲座》第2卷收录,1962年出版)。

〔28〕和岛诚一《东洋农耕社会的两种形态》(《古代史讲座》第2卷收录,1962年出版)。

〔29〕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论述,有拙著《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及结构》(1961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

〔30〕天野元之助《齐民要术和旱地农法》(社会经济史学15—3,1949年出版)。

〔31〕参见注⑬。

〔32〕参见注㉑。

〔33〕关于其他的《齐民要术》研究文献,可参见西山武一《齐民要术解说》(校订、译注《齐民要术》上卷收录,1957年出版)卷末文献目录。

〔34〕参见本书第二部。

〔35〕参见注①。

〔36〕参见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21—33页)。

〔37〕参见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仙蠡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0期)、同上《江苏省无锡锡山公园古遗址清理简报》(同上,1956年第1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蒋缵初《关于江苏的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等。

〔38〕加藤繁《关于中国的稻作特别是其品种的发展》(同著《中国经济史考证》下卷收录)。周藤吉之《南宋水稻的种类和品种的区域性》(同著《宋代经济史研究》收录,1962年出版)。

〔39〕加藤繁《关于中国占城稻栽培的发展》(同著《中国经济史考证》下卷收录)。

〔40〕周藤吉之《南宋的奖励小麦及一年双季》(同著《宋代经济史研究》收录,1962年出版)。

〔41〕周藤吉之《南宋的圩田和庄园制——特别是关于江南东路》(同上)。同《宋代浙西地方田园的发展——同土地所有制的关系》(《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39,1965年出版)。

〔42〕参见注㊴。

〔43〕参见李彦卓《江南催耕课稻篇》和注㊴加藤的论文。

〔44〕周藤吉之《南宋的苎麻布生产及其流通过程》(同著者《宋代经济史研究》收录)。

〔45〕加藤繁《关于中国的稻作特别是其品种的发展》(前出)639页。

〔46〕参见本书第三部第四章。

〔47〕请见竹内好及其他三人著《中国革命的思想》(岩波新书,1953年出版)第1页。

〔48〕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二册,1957年北京出版)。田中正俊《中国历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铃木俊、西嶋定生编《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收录,1957年,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