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

第四节 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

正如华北旱田农业已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一样,江淮水田农业也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之中〔37〕。不过,华北旱田农业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基地,又进而随着铁器牛耕的开始而使其生产力飞跃上升,最后终于出现了秦汉统一帝国;而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却可以说是明显地落后了。估计这是由于江淮地区较之华北高温多湿,原野为人们难于接近的灌木林所覆盖,而在引进铁器之前很难开发的缘故。

至春秋时代,传称楚、吴、越等国活跃于这个地区。估计这是该地区农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农业的实际状况还不清楚。楚国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地区的强国,这可能说明江淮水田农业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生产力,但又传说该地农业在前汉时代采取的是火耕水耨这种较为原始的水稻栽培方法。而且还传说当时这个地区地广人稀、食品丰富,无饥馑之忧,亦无冻馁之人,但亦无千金富户。就是说,社会分化并不太发达。当时江淮地方的这种稻作农业肯定与后世的江南稻作农业是不相同的。于是,这个时代的江淮地区稻作农业的实态就成了问题,这只有弄清这里所出现的火耕水耨的农耕法。本书第一部分第四章所探讨的就是这个“火耕水耨问题”。探讨的结果,判明火耕水耨这个农耕法就是用火烧掉上一年的枯草,然后就地直播水稻,在发芽后稻苗长到七、八寸时除掉杂草,并灌水使杂草耨死。这说明该地区还没有实行插秧农耕法。并且判明这种火耕水耨水稻栽培法不只是前汉时代实行的农耕法,后来也继续实行,六世纪前叶的著作《齐民要术》中提到的江淮稻作农耕法基本上也并不比这种农耕法有多大的发展。

但是到了东汉时代,这个地方人口迅速增加,地方豪族也已形成,在三国鼎立时成了吴国的领地,形成了与华北对峙的重要农业生产中心。后来直到六世纪末,以江南水田农业为基地的南朝各代王朝同以华北旱田农业为基地的北朝各代王朝形成对峙,也就是说两者的生产力呈现出势均力敌的状态。为什么一方面保持着火耕水耨式的稻作农耕法,另一方面政治、社会权力又有所发展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理解其原因在于:由于设置陂塘,发展水利灌溉,水田农业有了数量上的扩展。我的理解是:江南政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该地区水田农业的质量上的发展,而是由于数量上的发展,这样才使江南水田农业得以同华北旱田农业相抗衡。

还不清楚江南水田农业中的这种插秧稻作法即插秧农耕法始于何时。据我所知,杜甫的诗中就已提到过插秧,因此可以认为至迟在唐代中叶就已实行插秧农耕法。水田农业中开始采用插秧农耕法,会使农业产生质的发展。插秧农耕法较之直播农耕法便于除草、施肥,而且促进分蘖,这样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不仅如此,由于在秧田中播种育苗,可以在此期间利用大田进行冬季复作,而使双季农业成为可能。所以可以说,江南水田农业开始采用插秧农耕法使江南双季农业成了可能。同时还了解到,在江南稻作农业中,南北朝以前的水稻品种的名称从唐代以后就几乎消失了,在宋代又出现了二百种以上的新品种〔38〕。由此可以设想,随着插秧农耕法的形成,水稻品种得到了改良。因此,可以认为由于采用插秧农耕法和改良品种,江南水稻农业的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江南稻作农业的这种发展,与上一节提到的华北旱田农业中小麦种植的发展,即第五章中所考察的二年三季的形成,几乎属于同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以唐末五代为中心,华北和江南都在农业上有了发展。但是从结果来说,江南稻作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超过了华北旱田农业的发展,江南农业从此赶过了华北农业。到了宋代,北宋真宗时期引进占城水稻,开始在江淮地方种植〔39〕,同时还奖励种麦,与稻作搭配,实行双季农耕〔40〕,又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实行围田、圩田,开垦新的田地,造成广阔的水田〔41〕,使江南农业凌驾于华北农业之上的形势形成定局,结果确立了后来江南农业在中国农业中的优越地位。

江南水田农业中稻麦双季农业的形成,可以理解为上述罗森堡农业分布图中长江水稻小麦区形成的开端。据说占城稻是耐旱性早熟品种,所以它的引进使水稻双季栽培成了可能〔42〕。据清代道光年间记载,水稻双季地区遍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43〕,这个地区与罗森堡农业分布图中的水稻双季区和水稻茶区基本上一致。图中标志的水稻双季地区主要是广东和广西,估计它是追溯到唐代以前的,但在标志为水稻茶区的地区也存在水稻双季栽培,这可以在从历史角度观察这个分布图时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