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技术
纺织业形态上的构造,取决于其技术上的生产过程集中或分散到什么样的经营单位。因此必须首先从技术上探讨其生产过程。
如前节所考证,从植棉者手中所买到的棉花是子花,即有籽棉花。上面已经提及,这种子花是用一种叫作轧车的机具来分离棉籽和绒毛的,分离出来的绒毛称作花衣。这种叫作轧车的器具,在元代以前叫做辗轴,在王祯的《农书》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被称之为搅车,在《天工开物》中叫作赶车,到了《御题棉花图》及褚华的《木棉谱》才开始被称之为轧车。它们的构造各有不同,这在中国的变化发展很少的工具中,显示了明显的改良进化。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34〕。
以后,将花衣干燥后,用被称之为弹弓或弹花弓的有弦弓状器具,将其弹开。这种被弹开的东西,在《木棉谱》中称之为熟花衣,在《御题棉花图》中叫作花衣。《木棉谱》中所说的花衣,等于《御题棉花图》中的瓤花或净花,这种现象作为地区间名称上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将熟花衣卷在细竹上,再抽出中间的竹子,就变成了中空的圆筒状的东西。《木棉谱》中,将这种东西称为条子,这种工序称为擦条。据《御题棉花图》,这相当于北方所说的构节。用手将条子的一端理好,在纺车上纺成线。线随着车轮的旋转,缠在用细竹条做成的铤上。在《木棉谱》中,将这种缠好的木棉线叫做棉纱,《农政全书》将它称之为棉繀。这一工序,据《御题棉花图》,北方叫做纺线,在苏州府称之为纺纱。传说,用脚踏动纺车,用一只手可以同时纺三、五条线。雍正《南汇县志》卷十五,《风俗》中记载:
“妇女纺织,莫勤于浦东。以两指捻一纱者,名纺车。一手三纱,以足运轮者,名脚车。浦东脚车尤多”。可知在上海县的东部即清代的南汇县,曾盛行同时纺三根纱的脚车。《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写道:
“纺车容三繀。今吴下犹用之。间有容四繀者。江西乐安至容五繀。”
就是说,一般是纺三根纱,但也有纺四根纱的,在江西的乐安,甚至有同时纺五根纱的。
将这样制成的棉纱即木棉线的线头合在一起,叫做纴,即织线,据《木棉谱》,其练线操作如下:
“以棉纱成纴。古用拨车,持一繀,用匝蟠竹方架上。日得无几继。用軠床,制如交椅。其上竖立八繀,以掉枝牵引,分布成轻。较便于前。今则取所谓如交椅者,令一人负之,而趋一人随理其绪。往来数过,顷刻可就。名其所负者曰经车。”
这表明:从前曾使用一种叫做拨车的器具,因其只能同时整经一锤,所以就使用了一种改良后叫作軠床的器具,这种器具可同时操作八锤,后又经改良,就形成了经车。
在练线作业前后要进行上浆作业,《农政全书》卷三十五中记载:
“玄扈先生曰:……但南中用糊有二法。其一先将绵繀作绞,糊盆度过。复于拨车转轮作繀,次用经车萦回成纴。吴语谓之浆纱。其一先将绵繀入经车成纴,次入糊盆度过。竹本作架两端用繂急繀,竹帚痛刷,候干上机。吴语谓之刷纱。南布之佳者,皆刷纱也。”
《木棉谱》中记载:
“成纴后,次乃用浆。浆必须细白好面。调法不可太熟,熟则令纱色黑。不可太生,生则令纱不紧。糊盆浸过一夕。值晓露未晞,或天阴不雨时,植竹架于广场,繂其两端以竹帚痛刷。候干,于分纴处,间以交竹卷如牛腰。然后上机。此种最贵,名刷纱。次则卷之成并,列市卖之。名布经团。燥者多断,湿者多霉黦。又有以棉纱作绞入浆水,不复帚刷而成纴。名浆纱,最下。”
表明,这一作业有浆纱和刷纱两种办法,前者是在练线操作之前进行的,后者是在其后进行的。
由以上练线操作和上浆作业制成的织线是经线,纬线不需要上浆。这样的织线再拿到织机上。织机,织一般布的是腰机,即居坐机,织高级布的是花机即空引机,这一点如上所述。织成的棉布再根据需要染色。当然,由于棉布品种的不同,染色作业也在织布操作前进行的。《木棉谱》中记载:
“染工。有兰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漂坊,染黄糙为白。杂色坊,染黄绿、黑紫、古铜、水墨、血牙、驼绒、虾青、佛面金等。其以灰粉渗胶矾,涂作花样,随意染何色,而后刮去灰粉,则白章烂然,名刮印花。或以木板刻作花卉人物禽兽,以布蒙板,而砑之,用五色刷。其砑处华采如绘,名曰刷印花。”
染色是在兰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染坊中进行的。另外,作为特殊技术,还有刮印花、刷印花等捺染法〔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