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序言
本章继上述第二章,将探讨近代产业确立以前的中国产业的历史性质;其对象之所以选定棉业,主要系根据下述观点,即:第一,棉业是以经济差异很多的中国本土中最先进的经济区长江下游三角洲一带为其背景结构而成立的;而且棉业并非宫廷工业或与此类似的奢侈品生产,而是与全国一般大众的消费生活直接相关的新产业,其性质集中地体现了该时代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诸种条件。第二,具有这种性质的中国棉业,不久即被卷入十八世纪以后的对外贸易关系之中,处于与欧洲各先进国家的近代棉业相比较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其本身包含着从世界史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如前一章所述,探述一下中国的棉花历史就会发现,在古代,棉布是做为外国的进贡品输入的;在中国内地,棉花的栽培和纺织当时尚未进行。据说,最初栽培和纺织棉花的时间,在岭南地区是从唐代开始;而逐渐北上移植到长江下游地区,则始于宋末元初时期。另一方面,仍是在这个时期,经由西域地区传来了棉种,在陕西地方开始进行栽培。这样,到了元代,广东、福建自不待言,棉花种植甚至扩大到了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四川地区及陕西地方〔1〕。到了明代,棉花种植看来从那时起已经几乎普及到全国;假如看看下面的例子,就必须指出其普及范围是极其广大的。这些例子是,为供给守卫北部边境将士的军衣使用,从山东,北直隶、山西、河南、陕西等地每年合计征收棉布一百数十万匹,棉花数十万斤;从南直隶、江西、湖广、四川等省的州县,也将其做为租税或代替租税上缴给国家〔2〕。
对这一普及分布的情形,如果按地区来加以考察,就可以看到,在北方各省,棉花种植差不多都很盛行,棉花产量极为丰富,但纺织业不发达,尚难确认到明代中期为止产生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织布业。与此相反,在南方各省,尽管纺织技术极高,棉花的产量却很低。南北两方刚好表现出互为短长的相反特征。南北的分界大体在长江一线,作为企业的棉业就是在这一分界线上形成的〔3〕。
其地点是经济先进地带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以明代的南直隶松江府为中心的一带区域。该地区的棉业,在《梧浔杂佩》〔4〕中被说成“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5〕;把松江府生产的棉布销售四方的情形,比做古时汉代斋地(山东地方)丝织品而号称的“号为冠带衣履天下”〔6〕;其质量在嘉靖《南畿志》卷十六,《松江府物产》条目里甚至被说成“木棉之布精重于锦”。因此之故,对中国初期棉业的考察,必须首先从该松江府为中心的棉业为对象来着手进行。所谓以松江府为中心的一带区域,系指属于明代松江府的华亭、上海、青浦三县〔7〕,即包括现在的松江县、上海市、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一带,以及与其邻接的苏州府的嘉定、昆山、太仓三州县,和南邻的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
考察的方法是朝着以下两点进行的。一是,弄清初期棉业形成的过程,即棉业是怎样只在该地区得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在比该地区早传进棉种的广东、福建,或几乎同时期传入棉种的陕西地方,没有发现值得特殊记载的棉业形成过程,而只在该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原因何在;二是,弄清初期棉业结构,即如此形成的该地区的棉业,又是怎样一种情形。进而通过查明以地区为中心构成的棉业市场的状态,弄清华北方面,华中腹地方面及华南方面棉花、棉布的供求状态与该地区棉业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据此论证该地区系中国初期棉业的中心地,拟将专辟一章对此进行探讨,故不在本章论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