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工业的历史性质

第八节 中国农村工业的历史性质

上面不厌其烦的,反复说明了以松江府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棉纺工业的性质。可以认为据此可大致上想见十六、十七世纪即欧洲势力进入以前——特别是重商主义势力进入以前农村工业的类型,这虽然不可能在对棉纺工业以外的农村工业进行全部研究之前提出决定性的结论,但是,从最初叙述的提出棉纺工业分析这一问题的意义来说,可以把据此得出的结论作为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工业的一个典型而提出一个假说。

也就是说假如以农村棉纺工业为媒介,从类型上掌握的话,那么它就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从十一、十二世纪开始产生,到十六、十七世纪时完成其发展的农村工业体制的新形式。产生它的母胎是土地制度的强大压力,这个土地制度的结构不是作为所谓佃户制度在地主阶层以下形成,而是表现为高额租税等,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在这种土地制度下产生的农村手工业,以控制它的商业资本为背景,作为个体小农的家庭辅助手段发展成了农村副业。况且这种农村手工业,因为不会从土地制度下解放出来,所以始终是个体小农的简单再生产,不会再向前发展了。虽然带着这种宿命性质,但还是构成了作为该工业轴心的决定性的部门,而甚至限制了城市的织布业发展。应该承认与这种情况缠绕在一起的中央专制国家的作用特别强烈。如以前考察的那样,本应与官营工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农村棉纺工业,但因处于这种作用的范围之内,所以它派生出城市织布业,我们可以在这种现象中把它看作是本质上属于官营工业的一个变种。因此,可以说在同农村工业的关系上,官营工业存在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把以上所述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的农村工业与近世初期的欧洲农村工业,例如,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毛织物农村工业、法国弗朗德勒·不拉奔地方的农村工业或南德意志的麻织品农村工业相比较,大概会清楚的看到它不是向近代工业的方向发展的。关于这些在欧洲先进农村工业类型的特征,以英格兰西南部为例,是以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而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态崩溃的形式进行的农业革命,有的随之形成了以自由农民阶层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它是以与城市行会手工业对抗的形式形成的;有的则是从预付性商业资本解放出来而形成手工工场工业。不久他们就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体制,但是这种典型的类型与中国农村工业的类型虽然都同样是十四、十五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不说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在向近代化过渡的两个途径中,中国的农村工业则走的是与上述途径不同的另一种途径。也就是说,它应该与前期商业资本一面直接支配生产一面发展的类型进行比较。具体地说,应该与英格兰东北部的,或法国布列塔尼地方的,或德国东部奥斯托·易北地方的进行比较。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农村工业的特征还要加上一点,那就是东方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机能,以土地制度为媒介,紧紧地同它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同于西欧的一个特征。在此,可以说制定生产结构的是地主、商业资本、官僚三位一体起作用,这就使中国农村工业脱离了向近代的先进类型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以前的中国农村工业,实际上就是处在这种阶段。但是,在这里遗憾的是它自身并没得到任何向近代方向前进的机会。但是它已经不处在作为亚洲农村工业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在不受商业资本支配的情况下进行自给自足的家内劳动的阶段。不,在广阔的中国内地当时也许会存在这样的生产形式,但是必须看到在经济上先进的地区情况就是这样的。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农村工业是中国历史本身发展的产物,它说明并且强调了曾经存在过与被简单地定性为停滞的中国历史特点相对抗的事实。但是,尽管如此,好容易自己萌芽出来的农村工业的新形式又在其内部各种制约下,具有如上的限度,因此,再一次阻止了历史的发展——走向近代化之途。重复地说,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的锐锋以处于这种阶段的农村工业为对象而进入中国。因此,中国的近代化应该以这种形式的中国工业同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间的对抗关系为中心去探讨。以上所叙述的正是表示了我在探讨所谓停滞的中国历史内部发展及其界限,和中国近代化问题时的一个立场,并希望各方面人士予以指正。

(1948年10月初稿,原载《历史学研究》一三七期。1965年12月28日补订)

〔1〕高桥泰郎:《唐代织物工业考》(《东亚论丛》第五辑,第341页,1941年)。

〔2〕鞠清远:《唐宋官私工业》第166页以下,1934年。

〔3〕拙著:《碾碨的远景——华北农业劳动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问题》(《历史学研究》一二五期,1947年,本书第一部第五章)。

〔4〕大塚久雄:《近代资本主义的系谱》(第九论文,1947年)。

〔5〕参阅本书第三部第二章及第三章第二节一。

〔6〕周藤吉之:《关于宋元时代的佃户》。(《史学杂志》四十四卷十、十二期,1933年)第三章。玉井是博:《宋代水田的一种特殊现象》(收在该作者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

〔7〕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关键地区》(英文版)第133—135页,1936年。

〔8〕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二节二。

〔9〕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二节二。

〔10〕大img久雄:《近世欧洲经济史序论(上卷)》,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第180—209页,1944年)。同作者:《近代资本主义的系谱》(第九论文《近世经济史上的农村工业——特别是关于西欧》第197—210页)。

〔11〕松田智雄:《南德意志农村麻织品业的类型的特点》(《社会经济史学》十一卷十一、十二期,1942年),同作者:《农村工业与预付制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史学》第十二卷,第五期,1942年),同作者:《论近代历史的结构》(第39—97页,1948年)。

〔12〕大img久雄:《近代资本主义的系谱》(第199—202页),高桥幸八郎:《近代社会形成史论》(第204—213页,1948年)。

〔13〕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四节。

〔14〕参考本书第三部,第四章。

〔15〕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二章及第四章。

〔16〕参考本书第三部,第四章。

〔17〕参考《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八,“户政”三所收,钦善《松问》。

〔18〕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四节三。

〔19〕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四节三。

〔20〕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二节及第四节。

〔21〕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三节一。

〔22〕参考本书第三部,第三章,第二节及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