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屯田的分布
毋庸赘述,典农部主管的屯田是在曹操拥戴由长安出逃的汉献帝定都于许(许昌)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创办的。当初,召募百姓在许都附近办屯田,随后屯田扩展到各地。从《三国志》、《晋书》、《水经注》等查证,其屯田所在地如下:
许昌〔典农中郎将〕:(《魏志》卷一《武帝记》注引《魏书》。同书卷一六《任峻传》。《晋书》卷二七《食货志》。《金楼子》卷五《志怪篇》一二。)
洛阳〔典农中郎将〕:(《魏志》卷二七《王昶传》,同书卷二八《丘俭传》。同书卷九《曹爽传》注引《魏略》。《太平御览》卷六八一引《魏书》。《晋书》卷二《文帝纪》。同书卷三七《司马望传》。同书卷四五《侯史光传》。)
颍川〔典农中郎将〕:(《魏志》卷一《武帝纪》。同书卷二七《徐邈传》。同书卷二三《裴潜传》。)
魏郡〔典农中郎将〕:(《魏书》卷二三《裴潜传》。)
邺〔典农中郎将〕:(《晋书》卷三三《石包传》。)
汲郡〔典农中郎将〕:(《晋书》卷三三《何曾传》。同书卷四〇《贾充传》。)
河东〔典农中郎将〕:(《魏志》卷二三《赵俨传》。)
野王〔典农中郎将〕:(《水经注·心水》。《魏志》卷九《曹爽传》。)
襄城〔典农中郎将〕:(《魏志》卷二三《裴潜传》注引《魏略》。同书卷二八《邓艾传》。)
弘农〔典农校尉〕:(《魏志》卷一五《贾逵传》及同传注引《魏略》。同书卷一六《杜畿传》注引《魏略》。《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睢阳〔典农校尉〕:(《魏志》卷一二《卢毓传》。)
原武〔典农校尉〕:(《水经注·济水》。《魏志》卷五《明悼毛皇后传》。)
河内〔典农〕〔6〕:(《晋书》卷三七《司马孚传》。)
长安〔典农〕:(《魏志》卷一六《仓慈传》注引《魏略》。)
宜阳〔典农〕:(《魏志》卷二四《高柔传》。)
列人〔典农〕:(《魏志》卷二九《管辂传》。)
蕲春〔典农〕:(《吴志》卷九《吕蒙传》。)
荥阳〔典农都尉〕:(《水经注·济水》。)
沛〔不明〕〔7〕:(《魏志》卷一一《袁涣传》。
此外,俞正爕《魏典农说》还列举了义阳、广陵,但并未讲明其出处。
以上均为典农官主管的屯田,另有魏国的屯田散见于《魏志》、《晋书》等。下面拟探讨不属于典农官所管的屯田所在地点。
首先,《魏书》卷一五《刘馥传》说: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暨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
同书卷一六《仓慈传》说:
“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
可见曹操时已经在淮南、扬州地方设置了屯田。而且这些屯田如《刘馥传》所说,并不属于典农部,而是由刺史设置的。
《晋书》卷一《宣帝纪》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的条就司马懿上书将农夫迁往上邽置屯田一事说:
“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治。”
《晋书》卷三七《司马孚传》就这件事进一步写道:
“转为度支尚书。……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这就表明屯田是由度支尚书主管的。
所谓度支尚书,如同《司马孚传》所说,“初魏文帝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就是说它是在魏文帝时安排的,是主办军国财政的官员。又如:《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列曹尚书条的记载,它同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各尚书列为五曹尚书之一,不久代替大司农成为专掌财政的国家机关,后来的户部尚书就是以它为宗谱祖型,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专掌军国支计”的度支尚书所设置的上邽屯田,就是强征冀州农夫(农丁)五千人迁去充当屯田民的,它同典农官掌管的屯田不同,“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具有阻止蜀军进犯的军屯性质。《晋书》卷四八《段灼传》说,段灼惋惜为平蜀立大功的邓艾因叛逆之名而遭受灭门之罪,在给武帝的上疏文中颂扬邓艾的功绩说:
“(艾)留屯上邽。……艾欲积谷强兵,以待有事。是岁少雨。又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可见邓艾留屯田上邽时,在官兵中带头推行区种法,上邽已经是具有军屯性质的地方了。
上面说过,淮北、淮南屯田是曹操时在刺史主管下设置的,而它的飞跃发展是在司马懿受明帝遗诏为齐王芳的摄政,统管军事,亲自督军南征时才取得的。《晋书》卷一《宣帝纪》正始三年(公元242年)的条说:
“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
正始四年之条说:
“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所有这些表明淮北、淮南屯田的飞跃发展,而淮北、淮南屯田的实施是由邓艾筹划的。《魏志》卷二八《邓艾传》说:
“迁尚书郎。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8〕。可省许昌左右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9〕。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邓艾就是这样为兴修水利、兴建大规模的屯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现了,而屯田的耕种者显然是具有“且田且守”的军屯性质的了。因此可见,司马懿推行的淮南、淮北屯田是不同于典农部屯田的军屯。
下面再看看东北地方。《魏志》卷一五《刘馥传》在提到刘馥之子刘靖的事迹时叙述了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的刘靖为办水利扩建戾渠陵的经过。传中写道:
“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渠陵,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戾渠陵是戾陵渠之误。此事详见于《水经注》“鲍邱水”条中的建于晋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的刘靖碑文。碑文写道: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长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导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畮。至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费不瞻,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灑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以下从略)
这就是说,刘靖指派帐下丁鸿统率一千名兵员修建了戾陵遏和车箱渠,开发了许多田地。据本传说,刘靖死于嘉平六年,而碑文表明在他死后的景元三年,谒者樊晨被派去修造水门,扩大田地。看来这些田地虽然分归其所属郡县,但并非全部,而是留一部分作为屯田交给军士耕种。从下面提到的事例来看,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分归郡县的田地不一定就是屯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些屯田就是属于都督掌管。所谓“都督”,就是“都督诸军事”的简称。它置于文帝黄初三年,是总管一州或几州的军事并领配州刺史的军事官员,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级,多半带有将军头衔被派到各地去。东北的水利建设,就是这类都督刘靖着手进行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上面所讲的是典农官主管外的屯田分散在各地的情况。现将上面所讲的典农部屯田的分布和不属于典农部的屯田以及都督、刺史所开发的屯田地名标在下页的地图里。
地图上标出的屯田所在地点,当然并不表示魏国所有的全部屯田,只不过是在上述史料的范围内查出来的。不过,这张图将足以证实这样一件事:典农部屯田的分布,是以当初置屯田的许昌和魏国首都洛阳为中心,大体上集中在现今的河南省北中部、河北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和山西省南部;而不属于典农部的屯田则分散在淮河流域、陕西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10〕。毋庸赘述,其特点在于前者为中原肥沃土地,后者为对吴对蜀或东北、西北前线基地。
综上所述,魏国屯田的分布已经弄清楚,而这样遍布的典农部屯田究竟同其他屯田有何不同,下面将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