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条件的形成——棉种的传入和纺织技术的赋与

一、基础条件的形成——棉种的传入和纺织技术的赋与

松江府位于所谓江南文化中心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东端,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在该地初设华亭县,隶属于苏州,在宋代隶属于两浙路秀州,于北宋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在后来为明代松江府治的、当时的华亭县设立了“市舶务”。这样一来,松江府当时做为海港而盛极一时,与南方的海上交通频繁起来;其结果是,当时已经栽植于闽粤地方的棉花,被移植到了该地区〔9〕。其年代虽难以确定,但在南宋谢枋得的《叠山集》卷三的《谢刘纯文惠木棉布》一诗中,这样写道:

嘉树种木棉  天何厚八闽

厥土不宜桑  蚕事殊艰辛

木棉收千株  八口不忧贫

江东易此种  亦可致富殷

奈何来瘴疠  或者畏苍旻

吾知饶信间  蚕月如岐邠

儿童皆衣帛  岂但奉老亲

妇女贱罗绮  卖丝买金银

角齿不兼与  天道斯平均

所付木棉利  不畀江东人

(下略)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〇中引此诗断定:

“据此,则宋末棉花之利,尚在闽中,而江南无此种也。”

进而,下面引用的《辍耕录》,以及元人陈高的《橦花诗》,或张鼎思的文章《瑯琊代醉篇》,都论述棉花由南方移植于江南系元初的事情。

而且,与南方的海上交通,并非由此只单单传来了棉花的栽培,也带来了纺织技术。这就是早已引起藤田丰八发生〔10〕和希尔特先生〔11〕等注目的黄道婆的传说。即在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卷二十四中,有如下记载:

“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由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又在元代王逢所著《梧溪集》卷三之《黄道婆祠》一诗的序中,这样写道:

“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兵毁。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享。”

综合二者之所传,松江府的乌泥泾镇,因土地硗瘠,居民穷于生计,遂从福建、广东地方移入木棉,以其栽培为生业。然而,当初纺棉尚不知使用踏车、椎弓等机具,其纺织技术非常低劣。原为乌泥泾镇人,后沦落为海南岛崖州的被称为黄道婆的女人,于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回到乌泥泾镇,将海南岛方面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捍弹纺织机具传授于该镇。因此,该地纺织技术顿时提高,产生高级棉布,终于贩及他郡。乌泥泾的人们因而富裕起来,所以黄道婆死后,建祠以祀之〔12〕。

就这样,由于松江府系与南海地方进行海上交通的要地,所以得以移植棉花、传入纺织技术。但是,如若认为松江府的纺织技术完全由南海方面传入,却未免失之轻率。若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的《乃服布衣》条,棉布的品目中尚有:

“凡织布有云花斜纹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

这说明,此类棉布是模仿使用花机的织法而织成的。此处所说的花机,即所谓空引机,如该书之图示,是一种复杂的织机,在织锦一类的高级绸布时使用。并且,与松江府邻接的苏州府,系丝织业的著名中心,完全有理由认为那里已经使用花机;或者,在该处所显示的具有斜纹布等名称的棉布,在松江府所生产的棉布品目中肯定可以找到。根据以上两种情形,认为松江府的棉布织机中,从邻郡吸取了花机系统的技术,大约是不会错的。因此,可以认为,在松江府开始织造棉布,第一系由于从南海传入纺织技术;第二则因为充分吸取了中国古来就高度发达的丝织技术。〔13〕

这样就可以说,松江府依靠两个有利条件,即由于移植棉花而使原料生产得到保证;以及由于从南海传入纺织技术和应用固有的丝织技术,掌握了高度的织布技术;与其他地区比较,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形成棉业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