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所在
人们一般都认为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手工业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第一种是农村手工业,第二种是城市手工业,第三种是官营手工业。〔1〕其中农村手工业可以看作是标志着农业和工业的原始结合,是自给自足的农村共同体的经济形态,不大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也很少受商业资本的支配。城市手工业是由城市中专门工匠经营的,它主要带有生产奢侈品的性质,他们一般形成了称为“作”的工匠行会,据说这是以保障操作上的秘密和垄断狭隘的市场为目的而结合起来的。〔2〕第三种的官营工场手工业主要是生产宫廷消费生活必需品的官设机构,汉朝以后通过历代王朝的经营已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因这种官营手工业在其外观的形态上具有与近代手工工场很相似的规模,故往往被称为“官营工场手工业”。但这只不过是其外表而已,从分析其结构来看,它是为了生产与宫廷有关的消费品,而依靠奴隶劳动或徭役劳动经营的,是专制君主非营利性质的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来它是使农民的剩余生产不还原的消费,其本身丝毫也不分给工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所以,只要从类型上把所谓“工场手工业”的概念理解为近代产业资本的原始生产形态,那么把官营手工业命名为“官营工场手工业”的这种说法就不能不说是暴露了非历史性的矛盾。
但是,正如一般所说,根据这样三个范畴构成的中国手工业的体制,并不是在其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下存续到近世的,而是在中途其内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其变化了的体制遭到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入侵,如果不分析掌握这种变化了的体制的构造,就不能理解在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洗礼后改变面貌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实态。
在三种范畴中发生最重要变化的是农村手工业。如上所述,在农村手工业中,农业和工业并没有分化而是原封不动的结合着,完成了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商品生产不是它的重要目的。这从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部门来看,事实上是在唐以前,例如,在租庸调制度上就能够看到,一般的农户都是以为了自家消费和缴纳贡赋为前提而从事纺纱织布。而且正像它表现为以自然经济为前提而形成的租税体系那样,商品生产的织布业在农户中并不发达,并且由于进行自给性的生产,所以一般也不存在购入的必要性。当时把布帛作为商品生产的,主要是城市手工业,虽然商业资本是与这样的城市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但农村的自给自足性就使城市手工业市场狭小化,限制了它的规模。为此,城市手工业不得不只把统治阶级的消费作为对象而进行生产。而且可以认为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在反复地过着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使社会分工的进展程度更加停滞了。
可是,唐末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华北开始了两年三作〔3〕,更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江南水田开发的扩大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各种关系的变化,使商业资本进入了农村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分解。在这里作为自给自足性的完成体的农村社会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其结果,农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的性质也由此而加强了。
因此,问题的所在是这样产生的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农村手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各种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呢?在量的方面、质的方面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呢?而且它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有什么关系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必须探讨农村工业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本书第三部中所探讨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把重点放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建立和它的结构,其对象并不是作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所提出来的,那种在小共同体范围内具有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形态的农村手工业。而且这个问题对于认为中国社会在古代就已固定了的所谓停滞性理论具有反假设的意义,同时这样作的意图是想要考虑其历史发展的界限。其时恰逢欧洲作为中世纪末期以后的倾向,发生了“工业的农村化”现象,其结果终于导致了近代产业资本的形成。〔4〕我们应该一方面把欧洲农村工业的各种类型考虑在内,另一方面分析一下作为商品生产而形成的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性质,而后从类型加以掌握,摸索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途径,进而探讨遭到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入侵后的中国社会面貌的改变的特殊性。
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在这里主要以作为商品生产化的农村手工业而显著发展的棉织工业为例,研究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此同时还想据此预先概观下一章的研究。其理由如下:中国的棉纺工业是,(一)十三、十四世纪时开始出现,到十六、十七世纪形成了当前的问题,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发展,成了新的产业部门。不像丝织业那样有过去遗留下来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进行试验性的观察。(二)因为它不是官营工业或奢侈品生产工业而是与群众的消费生活直接结合的,所以它发展到拥有全国性市场的程度,并把当时经济结构集合在其中了。(三)作为其发生的地理条件,在经济上差异很大的中国各地中,是以最先进的经济地区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为基础的,在农村工业中也具有代表性。及(四),由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形成,棉纺织工业很快就注定要同它较量,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也孕育着这个问题。我们所依据的就是以上这些理由。
〔附记〕 关于随着对构成本章基础的中国农村棉纺工业有关具体事实的实证过程而产生的疑问,均请参阅第二章以后的研究。本章的意图是以各篇文章所完成的实证归结作为素材,并将其构成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