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
上述中国农业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什么样的课题呢?为了叙述这个问题,我想先从另外的方面探索一下中国农业史课题的方向。这就是关于当时已知的中国农业的地理概观。系统地介绍中国农业地理概况的,在十九世纪就已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著作〔24〕,作为中国农业的实情报告还有二十世纪初在德国租借地青岛担任中德高等农业学校教授和李村农业试验场场长的瓦格纳的详细著作〔25〕。对于中国农业的概观,已有相当具体的了解。当时在中国担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的罗森堡,从1929年到1933年对中国二十二省一百六十八个地区的一万六千七百八十六个农村和三万八千二百五十六家农户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著书出版。当时,他以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栽培的分布为中心,把中国划分为若干农业地区,标在地图上,绘成如下的分布图。(图略)这就是罗森堡的中国农业分布图,图中把全国分成小麦地带和水稻地带,又把小麦地带分成冬麦区、冬麦粟区和冬麦高粱区三个地区,把水稻地带分成长江水稻小麦区、水稻茶区、四川水稻区、水稻双季区和西南水稻区五个地区〔26〕。小麦地带和水稻地带的分界线基本上是沿着淮河的一条东西走向线,中国农业的作物分布由此分成南北两大地带,这同自然条件特别是雨量和土壤的差异是一致的。淮河以北是少雨地带,年雨量为八百毫米以下,而且是黄土地带;淮河以南是多雨地带,年雨量为八百毫米以上,尤其是长江流域超过一千毫米,而且黄土地带达不到这里。气温也以此分界线划分为南北两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基本上以此分界线分为15℃以下和15℃以上。冬季平均气温也基本上以此线为界,为1℃。
上述小麦地带和水稻地带的区分是由各种自然条件划定的,但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农作物分布状况,如果运用中国农业史的发展变迁的观点,这种分布状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不能不重新探讨其形成的过程。至于把小麦地带细分为春麦区、冬麦粟区和冬麦、高粱区,把水稻地带细分为长江水稻区、水稻茶区、四川水稻区、水稻双季区和西南水稻区等农业地区,正像高粱、茶等作物的特性或冬麦粟区、冬麦高粱区、水稻小麦区等的划分标准所反映的那样,可以设想是存在冬夏作物搭配种植的一年双季或二年三季的,因此也必须把这种农业地区的形成作为历史产物而探讨其形成的过程。例如,罗森堡的农业分布图以水稻和小麦两大区别为第一标准,但在古代,淮河以北即华北农业中是不可能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至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它在中国农业中具有先进地区性质是唐末以后的事,到宋代以后才肯定了下来。因此,必须重新探讨那以前的水稻栽培的历史发展。而且,水稻、茶区所反映的茶树栽培,也显然是在唐代以后才突出了的问题,这里也可以使人想像出这张分布图的历史变迁。这张分布图中没有标志出来的苎麻、桑树和棉花的栽培问题,作为向手工业生产供应原料的部门的一个问题,提供了考察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时所不可忽视的课题,因此这也是必须重新探讨的。
由于上述原因,如果不只是把罗森堡的农业分布图作为单纯的自然所规定的概观,而视为四千年来中国农业的历史产物,那么就可以想像在这张分布图的后面有着丰富的中国农业史的发展过程,上述中国农业史研究的展开,对这种想像逐步地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其结果,就会作为中国农业史的主要问题所在出现如下的课题:
第一是罗森堡所说的小麦地带特别是其中冬麦、粟区和冬麦、高粱区所标志的华北旱田农业的发展;第二是罗森堡所说的水稻地带特别是其中长江水稻小麦区所标志的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地区不值得一提,而是另有个别的意义。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两点,不过是由于两者都是某一时代的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地带,当时王朝的经济基础也在这里,所以这个地带的农业生产的变迁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决定性的影响。
而且,宏观这两个地带,前者华北旱田农业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基地,一直到秦汉末期即二世纪末,曾是代表中国农业的先进农业地带。与此相反,后者江淮水田农业起初远远落后于华北农业生产,从一世纪时开始逐渐发展生产力,在三世纪以后才上升为可与华北农业媲美的农业地带。其结果,在政治上表现为三国鼎立,而且还形成了从四世纪到六世纪的南北朝对峙时期。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隋唐时代,建都在华北的这两代王朝必须向江南水田农业寻找其财政基地,如隋朝之开凿大运河,唐朝之从江南征收税米,都可以说是反映了这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是在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后来,与华北旱田农业相比,江南水田农业显示出生产力的绝对优势。
不言而喻,中国农业史上这两大农业地区的地位变迁,是与华北旱田农业和江淮水田农业的内部生产力相应发展的结果。而且,上述发展过程是先进的华北旱田农业被后进的江淮水田农业所超越和克服的过程。在此期间,不单独是江淮水田农业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华北旱田农业也在其内部提高了生产力。上述结果就是两者相对关系的结果。因此,这里出现了中国农业史中的第一课题,即它们是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发展生产力的?作为具体标志的农业技术革新是什么?下面就此加以概述,作为本书第一部分各篇论述考究的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