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
称为“代田”的新耕作法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是著名史实,此种耕种方法据说为汉武帝末年赵过所实施。就此问题已发表过一些论文〔1〕。但是,至于该耕作法有何特点?实施的目的何在?以及代田法的实施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什么意义?仍有一些值得论述的问题。
有关代田法的文字记载,《汉书·食货志(上)》中的记述是唯一的历史资料。现将有关章节摘录如下:
(A)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迺封丞相为富民候。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B)过能为代田,一畮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为甽,长终畮。一畮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三〕〔2〕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其〕〔3〕根,比〔至〕〔4〕盛暑,陇尽〔平〕〔5〕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
(C)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D)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6〕,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E)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曰三十畮,少者十三畮,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畮一斛以上〔7〕。
(F)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文中(A)段讲的是汉武帝屡次外征,致使财政拮据,民力衰竭,为增强民力在其晚年时施行劝农政策,并委任赵过为搜粟都尉。(B)段阐述了赵过施行的代田法的技术内容。(C)段记述了代田法所用农具、经营规模及其效率。(D)段记述了劝奖代田法之方法及其效率。(E)段记述的是在不用牛耕时,施行代田法之方法及其效率。(F)段记载了当时代田法的普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