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序言

第一节 序言

在中国初期棉纺工业史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它是在民间发展起来的私人工业,不带有象陶瓷工业或者丝纺织工业那样的官营工业色彩。(二)可以在其形成过程中看出农业和工业结合的形式。(三)它在同贸易发生关系之后,一方面出口所谓南京棉花,另一方面却又进口大量印度棉花,因此在中英贸易史上,中国进口印度棉花被东印度公司作为避免因进口生丝、绸缎、茶叶而产生对中国贸易逆差的一种手段,那也就起了为中国进口鸦片开路的任务,以及(四)尽管带有进口原料,出口产品这种主动的性质,但因没有抓住向近代工业发展的时机,终于随着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兴盛而走上崩溃的道路。由于它象征着中国社会近代化停滞原因的各种条件,所以会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课题。本章作为研究具有这种意义的中国初期棉业史的预备性措施,将考察庶民生活中棉花普及的过程,以及其普及的地理分布情况,弄清作为企业的棉纺工业形成的背景,以此来帮助下一章以后的考察。

关于棉布传入中国的记载,《尚书》禹贡的记载〔1〕暂且不提,已经被大家确认的是在东汉明帝的时候。即当时南海方面的产品帛叠或白叠已为人们所知,这是用草木棉(gossypiun plant)制成的棉布,与同一时期闻名的桐华布、橦华布或榻布、荅布等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布是用木棉树(bombax tree)制成的。不久白叠也从西域方面输入进来。同时,三国的吴国时期南方所产的名叫吉贝布的棉布也开始闻名〔2〕。还有,例如在南北朝时期也使用了“木棉”这一名称。但是,它们全不是中国内地的产物,只不过是作为贡品、输入品,中国当时还没有传入种植木棉和纺织棉布的技术。

中国栽培木棉和织造棉布始于唐朝时岭南地方,接着传到福建,宋末元初之际传到了江南地区。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这种栽培技术还经由西域传到了陕西地方〔3〕。

到了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月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令其每年输纳木棉布十万匹〔4〕,但是仅仅设置二年多就被罢除了〔5〕。可是据记载,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从各行省输纳的木棉布达五十多万匹〔6〕,因此,可以想像在木棉提举司被废止后也继续输纳木棉布。在这个时期篡辑的农书中,元世祖至元十年司农司颁行的《农桑辑要》及王祯的《农书》等,都详细的叙述了木棉的栽培法及纺织法,估计这些都对它的普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根据王祯《农书》卷二十一《农器图谱》img絮门木棉序所记,其栽培的地区除上述设置六个提举司的地区外,还扩大到了两淮地区、四川地区以及上述的陕西地区。而且,在杉勇造先生所著《元公牍拾零》〔7〕中所载公牍〔2〕号中有如下记载:

“木棉,上等每尺伍钱,中等每尺肆钱,下等每尺叁钱。”标志着元代后期棉布的价格。与同公牍中记述的苎布价格,“苎布上等每尺柒钱伍分,中等每尺陆钱”以及公牍第〔1〕号记载的:“麻布,细麻布每尺三钱,img麻布每尺贰钱贰分伍厘”的麻布价格相比较,棉布的价格与麻布、苎布没有多大区别,可以想像棉布在这个公牍出现的地方江南浙江地区,已经被作为日常用品而普及了〔8〕。

可是,其栽培和织造一般普及到国内各地,据说是在明朝时期〔9〕。因此,本章可以就以下几点进行考察,即:在明朝时期木棉是如何普及到全国的;怎样才能弄清向全国普及的事实;如果按地区加以考察将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将这种差别加以概括将会发现什么特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