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棉布的种类
以上已能概括木棉纺织技术,下面看一看通过以上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棉布的种类和名称。棉布种类的分类,由于原料、织法、色泽、大小长短的形状不同,有各种标准。正如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条所述:
“木棉布。……各村镇自立名色,不能殚述。”
虽在该地方的地方志上记载了很多品种名称,但有时同种的棉布也由于各乡镇不同而名称各异;或者也有时将品种概念的名称和分类概念的名称并列记载;或者将分类的标准混同起来,例如织法分类的名称和冠以产地的名称混合记载等。真正是多种多样,将这些按统一的标准统一分类,这在没有实物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里,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大致将其名称列举如下:
首先,正德《松江府志》卷五,《土产》条“布之属”中,列举了十五种布帛品种,其中被认为是棉布的有四种:(一)三纱木棉布,(二)番布,(三)兼丝布,(四)药斑布。但是,这四种好象都是按某种程度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概念名称,各自都包含有品种的细目。以下就按此来分类。
〔一〕三纱木棉布:据该志记载,这种布原为元代沙冈、车墩间生产的幅宽三尺余的细密似绸的棉布,后来质量下降,幅度也变窄了。但是这一品种所包含的棉布,好象大体上都是高级无花纹的白布,其中称之为细布的,产自松江府城的东门。也被称之为丁娘子布,远近闻名。据康熙《松江府志》卷四,《土产》中记载:东门外双庙桥有一家丁氏,他们织的细布最精巧,所以由此而得名,又一名谓为飞花布。正德《松江府志》同条记载,被宣德年间巡抚侍郎周忱折平米二石以上的棉布,也属于这一种,因两端织入红纱以防盗剪,所以称之为红纱官布。从这一点看,可以认为,此种三纱木棉布和那种三梭布乃同一品种。所谓三梭布,正如第一章所述,可以折合平米二石以上,其价格约为普通宽白棉布的二倍。又据《大明会典》卷三十八,《廪禄》条记载,景泰七年将甲字库的三梭布折合在京武官的俸禄时,一匹三梭布等于一匹绢;又据《宪宗实录》卷二〇五,成化十六年秋七月丙申条所载俸粮折布例,当时一般的棉布一匹值银三、四钱,但一匹极细的三梭布却值银二两。由此可见,因三梭布是极其高贵的,故起运的三梭布也如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一所记:
“尝闻尚衣缝人云,上近体衣,俱松江三梭布所制。”
又据康熙《松江府志》卷五十三,《遗事》中记载:
“明时,御用近体衣,皆松江三梭布。”
即进贡品甚而被用作为天子的御衣的。另外,在崇祯《松江府志》卷十一,《役法》一中,作为布解的起运棉布、三线细布、二线细布,改织黄线三丝布、二丝布等名称和粗布或是宽白棉布相对比来列举,大概这些都是属于这一三纱木棉布系统的高级棉布。又,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中记有酋墩布的名称,该书卷七,《风俗》中记有尤墩布的名称。据其所载,前者为宽三尺余的棉布,后者在过去曾由其质地厚重而受人珍惜,但因其不便穿用,也就很少有人织造了。这两者大概都属于三纱木棉布之类,或者因“酋”和“尤”二字发音相近,也许就是同一物品。还有,该书卷六《物产》中记载,作为和三纱布并列,质地最优的有赛绵,该书卷七,《风俗》中记有织花绒布、眉织布等名称。
〔二〕番布:正德《松江府志》卷五,《土产》中,对番布注有“出乌泥泾”字句,还写明此乃黄道婆所传。由此,可以想像,所谓番布乃是运用了黄道婆以来的南方系统技术的棉布总称。然而,该志又记有:
“其后三纱布滋为象眼、绫纹、云朵。膝、胸背等样,盖出于此。”
表明了纹织三纱木棉布是受了番布系统的技术影响。这作为两者间的技术交流是值得注意的,但同时也——尽管很不明确——表明了两者间的差别。该志进一步记有:
“成化间,乡人有以饷贵近者。流闻禁庭。下府司织造赭黄、大红、真紫等色。龙凤、斗牛、麒麟等纹。工作胥隶竝缘为奸,一匹有费至白金百两者。孝宗在东宫,深知其弊,即位首罢之。尝阅内帑,见之曰:此布一匹文绮十匹价也。终身不一御。自是遂绝。”
嘉庆《上海县志》卷一,《土产》中记有:
“按郭府志。华亭钱原溥尚书,常以大红布作吉服入朝。内竖见而悦之,言于上前。故织染局遂有岁造大红布之例。”
由此可见,松江府织染局在成化年间,虽是一时的,但却织造过大红布等高级棉布。在正德《松江府志》同条中还记有:成化年间,华亭知县宋端曾向其师侍郎黎淳献云布一端,但淳引用一段故事,而未接受。在《孝宗实录》卷六十二,弘治五年四月戊午条中,记有黎淳的逝去和他的事迹。其中,云布即为红云布。以上元大红布、云布、红云布都在番布之列,但它们都是纹织的色布,估计这一点,可以认为是表明了它们的特征。看来,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物产》中所列举之斜纹布、棊花布、胜花纹布,《木棉谱》所记载之斜纹布、整纹布、高丽布〔36〕等,是否也应该列在此项中?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物产》中说,精密的斜纹布价值一两,质地匀细坚洁,其声望似绒。康熙《嘉定县志》卷一,《市镇娄塘镇》条中,特记了它的生产。《木棉谱》中记有:在上海县三林塘生产的棉布中:
“文侧理者为斜文。文方胜者为整文。文绫起者为高丽。”
表明了,斜文布、整文布、高丽布是由它们各自织文的差异相区别的。在雍正《南汇县志》卷十五“土产”中,和斜文布相并列,载有方丈布的名称。它是否近似于整文布?只是,关于棊花布,在万历《嘉定县志》卷中“物产”中记载有:
“棊花,以青白杂组,如棊秤。用作悦帐。”
可以认为,它是以青白两色相间的格文棉布,相当于现代的棉布。据康熙《嘉定县志》卷一《市镇》条,它产于嘉定县的安亭镇。另外,在康熙《崇明县志》卷六,《风物》中记有间布的品种,据说这一品种是青白或紫白相间的条文织物。
〔三〕兼丝布:据正德《松江府志》载这是染色容易,经用绢丝,纬用绵纱织成的交织布,一名丝布。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中,举出了作为云布改织物的抹绒布,它在纬线中掺有蚕丝,花样繁多,织法似锦。大概这可以看成是纹织的混纺布之例。在正德《松江府志》卷五,《土产》中,在兼丝布之外,又举有其他混纺制品。那就是在“服用之属”项中出现的翦绒花毯和拨罗绒纹绣,前者是彩色木棉绒为经线、毛线为纬线编织而成,并经剪制宽数丈的绒毯,后者产于上海县的下沙镇,材料为丝绒和棉花,又称之为下沙绣。另外,在康熙《崇明县志》卷六,《风物》中,还举有经布,它是以苎丝为经,棉纱为纬制成的。
〔四〕药斑布:这是印染了图案的棉布,据正德《松江府志》,开始时产于青龙、,后来在城镇中也生产很多。洪武《苏州府志》卷四十三,《土产》条中,说到了它的产地和制法:产于苏州府下的嘉定县,制法是在白地下留下图案,将其他部分染成蓝色。可以认为和前述之刷印花法相同。《姑苏志》卷十四,《土产》中记有:
“药斑布,亦出嘉定县境及安亭镇。宋嘉泰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楼台、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帐幔衾帨之用。”
由此可知,它创始于南宋嘉泰年间。而且,南宋时的昆山县地方志——淳祐《玉峰志》卷下,《土产》条中也记有药斑布的名称。但是,这并不表明棉布从南宋时就产于该地,大概初期是麻布染色而成的。在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条与嘉靖《上海县志》卷一,《物产》条中,药斑布都是记在棉布项目之下的,所以,可以认为,明代以后才开始为棉布染色。在康熙《松江府志》卷四,《土产》条中记载:
“药斑布,俗呼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由此可知,又名浇花布,产于松江府内各地。在万历《昆山县志》卷二,《土产》及万历《嘉定县志》卷六《土产》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另外,在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中记有:
“又有捺布,促线为之。犹苏机之捺也。随染作色。”
作为染色布的一种,这里记有捺布的名称,这是有别于药斑布的。此外,在康熙《嘉定县志》卷四,《物产》条中,作为宝山城的产品,有粉青生布的名称,大概这也是染色布之一例。
以上,主要是高级棉布或者是以特殊的工艺织造染色的棉布。此外,还有用粗布这一名称概括的普通布。即,崇祯《松江府志》卷十二,《役法》一所载之陈继儒的“布解事宜”中,华亭县的解纳棉布中,细布一六,一八五匹,与此相对的还有粗布四八,五三五匹,前者每匹折银六钱一分,而后者每匹折银三钱。这就是上述之周忱折征中所见的阔白棱布对阔白棉布的关系,可以认为:粗布即阔白棉布,它是白色的平织品。因此,第五列举概括为粗布这一名称的品种。
〔五〕粗布类:乾隆《南汇县志》卷十五,《土产》中记有:
“布,以木棉为之。一曰扣布。俗称小布,又名中机。一曰标布。俗称大布。较小布略阔,十六尺为平稍,二十尺为套段。一曰稀布。较大布阔三、四寸。有单扣、双扣两式。”
乾隆年间,南汇县织造标布(=大布)、扣布(=小布=中机)和稀布三种棉布。乾隆《金山县志》卷十七,《物产》中记有:
“小布有刷经、拍浆。刷经尤精。阔布名稀布。有单穿双扣之别号。”
这表明,小布由于上浆法不同而异;稀布即阔布。还记有:
“有紫花布、斜纹布、刮绒布、经布。间或为之。不如小布、阔布之比户操作也”。表明了紫花布以下四个品种生产量很少,但小布、阔布却各家都可织造。由此可见,粗布系统的棉布,在生产量上是压倒性的。构成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棉业基干者,如上述,不是高级棉布,而是这种粗布系统的棉布,因此才能够作为农村工业开展起来,能够开辟全国性的销路。事实上,松江府生产的棉布中,在明末清初贩卖到各地的,主要是这种标布和中机〔37〕。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中,还记有放阔布、新改布、标寸布等名称。可以认为放阔布属于阔布系统,新改布乃中机之异名,这一点将另作说明〔38〕,标寸布和标布有关。乾隆《镇洋县志》卷一,《物产》中记有:
“厚重长阔者曰大布。小至二丈三、四尺者,曰钱鸣泾布。”
这里之大布和《南汇县志》中的大布,大概为同一品种。所谓钱鸣泾布,大概为钱鸣经出产的小布系统的东西。此外,在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物产》条中有诸暨布的名称,该志及崇祯《松江府志》卷六,《物产》、康熙《松江府志》卷四,《土产》、乾隆《金山县志》卷十七,《物产》条中,可见紫花布的名称。据说,所谓紫花布是以紫花即紫木棉为原料的,不经染色也带有淡赭色,民间有很多人穿用,市价也为普通布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