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臊①

山 臊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一足,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神异经·西荒经》)

注释

①山臊:民间信仰中的山神,又名山臊、山魈、山精、木客、独脚鬼等。②爆烞(pǔ):竹子燃烧时的爆裂声。③惊惮:惊惧,害怕。

说明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少地方的人们住于山中,衣食取自于山,由此滋生出大量的对山神崇信的传说故事。山臊就是其中之一类。

山臊的主要特点是身长尺余,独足,状貌如猴,“好在深涧中翻石觅蟹噉之”(《太平御览》卷八八四引《南康记》),昼藏夜出,性喜犯人。为了驱逐山臊,避其祟人,人们在夜间爆竹以吓之,这也是我国春节燃放爆竹、鞭炮风俗的源头之所在。《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对山臊的信仰在民间至今仍有大量残存,我国南方北方都有,而犹以浙闽地区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