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①墓斑狐

燕昭王 墓斑狐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

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

使人欲至木所,忽空中有一青衣小儿,来问使曰:“君何来也?”使曰:“张司空有一少年来谒,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流。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搜神记》卷十八)

注释

①燕昭王:姓姬名职,公元前312年至前279年在位。②司空:官名,主管国家建筑、制造、手工业等,为六卿之一。③华表:也称和表、桓表、表木,立于宫殿、府衙或墓葬前的木质或石头柱子。④妙解:这里指斑狐的变幻能力,即神通。⑤笼络:利用手段拉拢或利用人。这里是哄骗、迷惑的意思。⑥老表:华表自称。⑦刺:名片。谒:拜见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⑧总角:少年,幼年。古代儿童把头发束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⑨声实:名实。辨名实是战国名家的主要内涵,魏晋时期仍有人以辨名实而成名。⑩三史:六朝人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⑪探赜:探讨精微道理。百家:指诸子百家的著作。⑫奥区:精妙深奥的道理。⑬披:揭示,指出。《风》《雅》:指《诗经》。绝旨:绝,指独一无二,独到。旨,要义。绝旨即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含义。⑭包:包举,包括。十圣:三皇五帝加上周文王和周公旦。⑮三才:天、地、人。引申为天文、地理、人世,泛指宇宙与人生。⑯箴:评论、批评。八儒:儒家八派。⑰擿(tī):指责,挑剔。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这里指代各种礼法。⑱屈滞:理亏,语塞。⑲明公:先生,长者。⑳矜:傲慢,自尊自大。㉑兼爱:“兼爱”是墨子基本思想之一。㉒栏骑:骑警。㉓丰城:县名,今属江西。雷焕:西晋人。㉔博物士:知识广博的学者。㉕遮莫:当时口语,只管,尽管。㉖见(xiàn):通“现”。

说明

我国对狐仙的信仰历史悠久,古代典籍中常有“南人多祀蛇,北人多祀狐”的说法。早在汉代,狐已成为神的使者,汉画像砖上狐与玉兔、蟾蜍、三足乌在一起作为西王母身边的侍者。有人做过统计,《易经》中两处有狐,《诗经》中八篇写到狐,《山海经》十六处提到狐。《史记》中记载陈涉大泽乡起义,吴广夜间篝火狐鸣以彰神意。在人们心目中,狐是一种奇兽,不但有灵气、妖气,还有仙气。《说文》云:“狐,妖兽也,鬼所乘也。”

狐变人形的传说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有四十余篇。《玄中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本篇所讲述的燕昭王墓斑狐,就是一只千年“天狐”,少年总角却学识过人,令大学问家张华语塞无辞。但这只“天狐”终究只沉醉于炫耀才华,不知人间险诈阴毒,为张华所忌,落得个被烹杀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