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槎

八月槎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注释

①渚:水中小洲,此处指海岛。②飞阁:高阁。查:通“槎”,木筏。③芒芒忽忽:也作“茫茫忽忽”。④奄:忽然。⑤渚次:小洲的旁边。⑥严君平:名遵,蜀郡人,西汉隐士。

说明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大体呈正方形的陆地漂浮在海洋之中,而海又跟“天河”是相通的。这个“八月槎”的传说就是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外,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又可以窥见人与天上星宿相对应的古老观念。它认为,天上每颗星都有相应的一个人与之相应,某个人的星宿明亮,则该人地位就高,某个人的星宿暗弱,则该人地位卑下。如果夜空中有流星陨落,则地上就有人长逝而去。

这个传说中还出现了牛郎织女等人物,可见在汉末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从原始的星辰崇拜转化为优美的民间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