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道人
太元①十二年,有道人②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③,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檐檐,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语檐人云:“吾步行疲极,欲踅寄君檐上。”檐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④耶?”其答云:“若见许,政⑤欲入笼子中。”笼不便,檐人逾怪其奇:“君能入笼中,便是神人也。”下檐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亦不更小,檐之亦不觉重于先。
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檐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笼中,出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⑥,反呼檐人食。未半,语檐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卧。妇语檐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其妇便以外夫内⑦口中。夫起,语檐人曰:“可去。”即以妇内口中,次及食器物。
此人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货财巨万,而性悭恡⑧,不行仁义。语檐人:“吾试为君破奴悭囊。”即至其家。有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见马在五升罂⑨中,终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穷乏,马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器⑩,忽见父母泽壶⑪中,不知何由得出。复往请之,其云:“当更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灵鬼志》)
注释
①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公元376年至396年。②道人:道术之士。魏晋时期泛指僧道,南北朝称指沙门。此处指沙门,即僧。③白衣:佛家称在家俗人,与僧相对。④厝:通“措”,放置。⑤政:通“正”。⑥办:操办,准备。⑦内:通“纳”。⑧悭恡(lìn):吝啬,吝惜。恡,吝啬。⑨罂(yīng):瓦器。⑩妆器:盛放梳妆用品的器物。⑪泽壶:装润发及润面油膏的壶。泽,润饰。
说明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正值汉代盛行黄老与神仙方术。民间对佛学一知半解,反将它与神仙方术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他们将最早来华的西域译经僧,均传为“神僧”。这些“神僧”个个都具有奇异超绝的神秘能力,以“钱中生莲”“断舌复续”“口内吞针”等方术自重。此文即是其中流传的一个故事。隋唐年间,西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这类传教佛话故事在民间大量涌现,连有学问的士大夫也笃信不疑。一些人将它们记录下来,为我们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
在《牟子理惑论》《弘明集》《太平广记》等书籍中均有不少类似的传说故事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