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①歌
2025年08月10日
挽舟者
①歌
我兄征辽东②,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③。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④。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⑤,幽魂泣烟草。悲损⑥门内妻,望断吾家老⑦。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青琐高议·隋炀帝海山记》)
注释
①挽舟者:挽龙船的役夫。挽,拉纤。②辽东:秦汉时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治所襄平,在今辽阳北。后魏至隋又属高丽,为辽东城。杨广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曾多次在此交锋。③隋堤道:杨广开通济渠时沿渠修筑的长达数千里的御道,两旁种植杨柳。传说他自植一株,并赐垂柳姓杨,故叫杨柳。此堤世称隋堤,又叫汴堤。它西通河、济,南连江淮,长几千里,可见当时工程之浩大。④些小:一点点。⑤寒骨:长久暴露的尸骨。枕:躺着。荒沙:荒凉的河滩。⑥悲损:因悲伤过度而损坏了身体。⑦望断:盼望不到。老:指父母。此句说家里的父母永远盼望不到儿子回家。
说明
这是隋炀帝杨广第三次游扬州时拉纤民夫唱的歌,从中反映了隋炀帝游扬州、征辽东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隋炀帝大兴土木,建设华丽宏大的东京(洛阳);前后三次开运河,男丁不够,又征妇女服役;他巡游江都(扬州)时,龙舟和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全都用人在堤上牵挽着前进,纤夫水手即八万余人;三次东征,被征调服役的共达数百万人。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当时穷人为了逃避徭役,不惜砍掉自己的手足,称为“福手福足”,可知统治者的残暴程度。这首歌谣通过一个家庭的不幸反映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苦难,母子分离、夫妻离散、兄弟死别,这正是无数百姓的生活写照。全诗以抑郁忧伤的词调,抒发了百姓的怨愤悲伤,也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残忍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