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意的练笔失魂落魄
你当学生时,怕写作文吗?你当教师后,怕教作文吗?
课改前有调查表明,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读不懂。在各级教师培训中,我们多次用同样的问题问老师,不少老师也怕教作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语文老师。
我国基础教育还有“三喻”之说:小学如铁脚,高中似铜头,而初中像豆腐腰。初中作文教学两头受气,左右为难。农村初中生作文更难,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难上难。其实,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的学校里,每个班都有对作文头疼的学生,如果能让这些学生不怕作文,甚至喜欢作文,对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专业的骄傲和职业的幸福。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4]。学生的练笔与作家的练笔,不能混为一谈,各有各的旨意。学生练笔属于写话、习作、作文、写作的范畴,与大作文、考试写作相比,时间上更灵活,空间上更自由,更看重学生作文的日常改进。作为动词的练笔,是指练习写话、习作、作文、写作的教学活动;作为名词的练笔,就是写话、习作、作文、写作等练习活动所形成的小作品。
语文新课程要求小学生每学年课内习作不低于16次,初中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5],高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6],这些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它有别于新课改前的日记、周记,也不同于片段作文,还有异于小作文,需要探索创意练笔。“不低于16次”“不少于1万字”“不少于2万字”,不是只对爱好写作学生的选择性要求,而是对所有学生的硬性要求;不是全班学生练笔字数的平均数,而是班上写作最困难学生的最少字数量。这确实是语文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突出问题,它是促进全体学生写作新发展的严峻挑战,也是回避不了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事实上,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新课程写作教学真实情况并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乐观。有调查表明,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降低的比例最高,只有19.48%的高中学生每学期完成了约3500字的课外练笔[7]。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讨厌练笔,学生练笔假话连篇、缺乏新意,教师精批细改练笔却徒劳无功。这是为什么呢?是语文新课标对练笔要求过高,还是我们练笔教学努力不够?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练笔教学效益低,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缺动力不乐写、缺生活写假话、缺自主写套话、缺分享写空话,教师缺真问题有效解决的创意练笔教学策略,缺行之有效的创意练笔教学理论,也是事实。
没有创意的练笔,语文教学就失魂落魄。
记得那是1988年,我刚在农村小学教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有一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突然来听课。我先让学生齐读昨天学的生字,接着请学生把书翻到新课。
一声激动而稚嫩的质问蹦了出来:“张老师,今天你怎么不讲故事了?我们还等着听呢!”
学生不懂新老师第一次被听课的难处,我寻声商量:“张老师没准备好故事,明天……”
“那我帮你讲小骆宾王写诗的故事。”一个女生急切地插话,为我解围,还扬起脸,满含期待地问,“好吗?”
我感激地点点头,她便高兴地讲故事:“唐朝有个小朋友叫骆宾王,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大人忙着招待客人,他就一个人跑到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美丽的花草,小虫子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微风吹拂,柳枝把水面划出一道道的波纹。池塘里,大白鹅悠闲地游来游去。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有个客人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他,指着白鹅叫他作一首诗。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了非常佩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就传播开来。”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抚摸着她的小脑袋,笑容满面地点头。她眼睛忽闪忽闪,十分真诚地问我:“小骆宾王写这首诗时才七岁,我今年也七岁,什么时候才写得来诗呢?”
“我们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到时你就会写诗了。现在可要好好学汉字……”自然转到本节生字学习的新课来。这一机智处理,在评课时多次被听课老师肯定。
但小女孩那失望和茫然,经常浮现在我眼前,她好像在追问:为什么要等到三年级才能学作文?这个追问一直在我脑海蹦跳着,让我倍受折磨。
有次我在梦中笑醒:那女孩参加现场作诗大赛,即兴赋诗,荣获第一。她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骆宾王,感谢张老师教我作诗。梦醒后惭愧,两年后我调离学校时,她还眼巴巴地望着我,央求我教她写诗呢。
后来,我尝试从一年级开始仿说词句,仿说仿写课文里的儿歌。每当学生脱口仿说出诗的时候,课堂里掌声阵阵,学生激动不已,快乐无比。每当学生抓耳搔头,在课本诗旁仿写出自己的诗来,手舞足蹈,声音发颤、得意洋洋地念诗时,一个个俨然意气风发的小诗人,满脸洋溢着幸福。[8]
这些让我们体悟到:情意浓浓、充满诗意的语文是幸福的,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是幸福的,练练评评、富有创意的语文是幸福的[9]。语文应返璞归真,找回自我。生活是语文之源,创意是语文之根,幸福是语文之本。创意语文滋养诗意生活,幸福语文成就幸福人生。
语文新课程是百年语文的期待,也是社会发展和语文教改的期待。作为教师,我们更关注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期待。这令我回想起语文新课程第一节课的情景来。那是2003年9月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上课地点是位于锦江河畔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南区旧教学楼。肃静的目光聆听着猎猎国旗与“锦江春水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应和,一缕缕晨曦,爬着苍老的窗柩,一张张惊讶的小脸,一排一排检阅整齐的新书,一个一个阅读新奇的目光。
“上课!”
“起立!”
“请多多关照!”一个九十度的躬。
“?”一泓亮闪闪的眸。
“没有老师学生可以自学,卿老师不和你们一起学语文,有其他老师来上,没有你们我理想的天空就没有太阳的灿烂和鲜花的芳香,我真诚地再说一声——同学们,请多多关照!”
“老师……”一片九十度躹躬中冒出此起彼伏的“请多多关照”。
“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想相互了解。是你们先了解我,还是我……”
“我来!”一个学生举着小手从座位上站起来,一个军礼,在大家哄堂大笑后,满脸通红,“报告老师,我与鲁迅(周树人)同姓,都姓周;当夸某人才貌双全时,我不嫉妒,因为我是大名鼎鼎的周斌斌也!敢问老师尊姓大名?”有同学为他鼓起掌来。
“回大名鼎鼎的周斌斌同学的话,”模仿古代拜见名士礼仪,“我喜欢关汉卿的戏剧,虽不能为‘官’,但甘愿做同学们的爱卿;虽然喜欢交友,但只与爱妻卿卿我我。当人们沉醉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我们共同分享诗意的生活,因为我只是沧海一粟的无名小卒,卿平海是也。”大家欢呼起来。
“卿老师,您因为学习打过您的孩子吗?”一个女生站起来,羞涩地问,“如果不会暴露您隐私的话,您能告诉我们,您打孩子时的心情吗?”
“我与某些同学的父母一样不高明,也曾因为学习打过自己的孩子。”我惭愧得很,眼眶充盈,不敢正视我的学生,“打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但打前思想痛苦,打中手痛,打后心疼……从今以后,我保证……”我与一些学生一起低下了头。
“老师,我是临时班长,叫高芳,‘高’是‘高兴’的‘高’;‘芳’呢,不是‘病入膏肓’的‘肓’,而是‘小芳’的‘芳’。”一个高个子的女生站起来,又引发大家畅快的笑声。“老师,不知道您最想了解我们什么?”
“你们每个同学都是一本正在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后我会一个个拜读。在小学,我们学了六年语文,在中学,我们还要读六年语文。语文是什么呢?今天,我最想了解我们每个同学心中不同的语文,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语文的独特感受或独到见解。”
“语文就是不厌其烦地学文字,‘拖,Tuō,拖拉机的‘拉’,念得你眼花舌麻;每字写100遍,抄得你骂造字的祖先八代;考试时,‘折’‘析’‘拆’‘柝’就像迷魂阵,让你不得不大声疾呼,文字王国咋不早抓计划生育!”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和紧握拳头挥舞的臂博得稀疏的掌声。
“读课文就像念《圣经》,语文课堂确实没劲得慌,真难忘那一幕幕情景:老师不知疲倦地叨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编。偷看课外书者:‘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十年寒窗无人问,窗外世界真精彩。被突然抽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同学间互相抽背课文:检查者气势非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背诵者求声连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考试作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公布成绩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学们的脸被声情并茂的诗句染成了五颜六色,陷入了深情的回忆。
“其实,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刚才有的同学描写了萧瑟的秋天,严寒的冬天会酝酿春光明媚的梦。”我面带微笑,深情地问:“你对语文的期望是什么?”
“不在被窝里偷偷读小说,让我们尽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刊物,让我们在课堂上读《西游记》、科幻小说等,指导我们网上冲浪,最好老师能组织我们交流读书心得。”
“不出命题作文,不做课本上的作文,瞎编作文害了我们,也苦了老师;让我们忘情地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倾诉心声。”
“课文让我们选读,交流让我们自由进行,老师应允许不同理解。”
“多搞些情景对话,多学些口语交际的技巧。”
“老师,你心中的语文是怎样的?”我正陶醉其中,一个学生却突然将我一军。
“读有字之书,神交贤人,心灵共振,与大师对话,纵论古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养浩然之气。”我顿了顿,看着凝神屏气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大肆兜售起来,“读无字之书,在社会大课堂里记人叙事,立德立言;在行万里路中写景状物,养性炼字;在每日三省吾身中提升文品,文如其人。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享受,享受母语的慈爱,享受物质的馈赠,享受精神的文明,享受心灵的鸡汤,享受成长的美丽!”
“哎,原以为自己学了几千个汉字,不是文盲,有文化了,殊不知——”一个学生自言自语,大家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他脸上,只见他两手一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遗憾啊,我们的语文没文化!”
“语文怎能丢了文化呢?”
我与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10]
语文究竟怎么啦?为什么会有“少慢差费”的咄咄怪事?为什么会有误尽苍生的奇谈怪论?在有些语文课上,学生为什么会感到失魂落魄?是啊,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怎能没有文化?正像学生们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语文在死记硬背中丢失了学生学习的创意,在含辛茹苦的机械讲授中丢失了教师教学的创意,在无可奈何的追求高分中丢失了语文教学生活的诗意。前面故事中那个感叹以前的语文教学没文化的唐文天同学,在当天的练笔本上这样写道:“第一节语文课,本以为还是小学那道无聊无味的风景,没想到它居然是那么的美丽。新课程令我兴奋,催我努力!世界真是太奇妙了,让我遇到了这么好的人生向导,他会帮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条好的路,使我兴奋,引我健康成长!语文旅游开始了,我太兴奋了,定会是一个美好的旅游……”这是语文新课程的魅力,是语文创意教学的魅力。
创意练笔,让写作教学魂兮归来!
学生喜欢的创意练笔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写作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学生怎样有创意地学练笔,教师怎样有创意地教练笔,怎样用有创意的教引导学生有创意的写,这是创意练笔实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创意练笔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