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讨厌练笔
有些学生为什么怕作文?有的学生为什么讨厌练笔?
有的学生基础很差,提笔就写错别字,练笔写不出来怎么办?怎样让这类学生喜欢练笔,甚至乐此不疲?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件事。
新学期伊始,我怀着激动心情期待语文课的到来,因为我将与新一届学生见面,了解他们的情况,谈谈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设想。这节起始课自己比较满意,学生对我的改革设想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很振奋。
下课前,我宣布:“以后天天坚持写练笔。”学生惊叫了起来,满教室的埋怨。“天啦,小学一两周写一篇作文都是东拼西凑的,现在天天写,哪来写的?逼死我们啰!”“哪来那么多时间,其他作业不做了?”“练笔是不是写日记?应付一段时间还可以。”“做了练笔,不做其他语文作业就好了。”……个个苦大仇深,人人怨声载道,我只是微笑着,静静地听着,快速地思索着。学生见我一言不发,看来改变是不可能的。
一个学生问道:“卿老师,除了练笔还有其他作业没有?”全班突然静下来了。
我郑重其事地说:“这一周语文作业,只有每天练笔。”一部分学生叫好,一些学生叹气。
“练笔有什么要求?”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我脸上。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必须写真人叙真事,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在一片如释重负声中,传出一个急切的问询:“至少写多少字?”不少学生眼睛都睁大了。
我沉思了片刻,坚定地说:“这一周内,每天至少写一句……”
“好啊!”不少学生鼓起掌来。
“一句话也写不出来怎么办?”这是我意料之外的。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
“对练笔还有问题的同学留下,其他同学下课。”教室里居然有五个同学留下,我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后,亲切地问:“练笔的具体困难是什么?”
“不知道写什么。”其他几个同学也附和着。
“今天是你们上初中的第一天,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你们总会有些新感受吧?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行了;你们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有可能与你们交流今天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把它如实……”
“是不是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一个学生急切地打断了我的开导。
“可以。”这个同学高兴地走了。
“一句话都写不出来怎么办?”江升辉同学满脸不快地嘀咕。
“就写:‘今天是初中学习第一天,卿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练笔。’把这句话写在你的练笔本上,今天练笔就算完成了。”
“好啊!”又有三个同学走了,只留下江升辉同学一人。
“还有什么困难?”我心里有一股无名火在升起,仍面带微笑地轻声问。
“你说的那句话我写不来。”小学学了六年,怎么会……不是会不会写,而是抵触……我脑里快速分析着。
“没问题,你拿一个本子出来,我写在黑板上,你抄写。”心里的无名火直窜脑门,我还是忍着。
“抄错了怎么办?”他眼珠贼溜溜地转动着。
“尽量抄正确。”我边说边提笔工整地写道:“今天是初中学习第一天,卿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练笔。”
“卿老师,您写的字真漂亮!”
“谢谢你的夸奖,你只要抄写正确、美观,我就很高兴。”
“我尽量吧。”他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第三节课的预备铃声响了,他写完了。我一看,吓我一跳,字张牙舞爪,居然有三个错别字,“初”字少写了一点,“卿”字多写了一撇,“练”字的右边写成了“东”。我指着黑板上的这三个字让他改正,就急忙出教室。没想到,江升辉竟追了出来,让我给他的练笔打等级。我真是哭笑不得,但一个新的念头冒了出来,我给他的练笔打了一个大大的“优+”。在江升辉惊诧万分之际,我迅速离开教室,却听到惊喜的尖叫声:“耶!好耶!”
第二天语文下课,江升辉找着我,“卿老师,我今天的练笔还是写昨天那句话,可以吗?”我气不打一处来,但转念又想,他是在主动问作业,于是我说:“如果你今天真的没有其他话可写,抄写昨天那句话也行。”他要求我给他当面批改。一会儿,他兴致勃勃地把练笔拿给我看,还补充说:“今天绝对没有错别字!今天比昨天写得工整!”我看后给他打的是“良”。他一看,跳起来了:“这……没道理!”我微笑着说:“昨天,你是通过很大努力才完成练笔的,‘优+’是对你艰苦努力的奖励,今天的练笔难度已经大为减小,‘良’是对你主动完成练笔的肯定。”他怏怏而去。第三天他还是抄写的那句话,我给他的成绩是“合格”,我在班上宣布的要求是,凡是练笔不合格就必须当天重做。
第四天,我在班上对练笔好的进行了表扬,安排写得最好的同学念给全班同学听,江升辉听得很专注。下课后,他找到我说今天练笔的想法,说今天学的课文有一句话他比较喜欢,他可不可以抄写这句话,算作今天的作业?我说:“可以。不过,既然你觉得那句好,就应该写点喜欢的理由吧,可以吗?”一会儿,他写了。我差点笑出声来,他除抄写了课文最短的那句话以外,还有一句话:“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喜欢。”我给他的练笔成绩是“中”,他有点得意地走了。
第五天,他专门找到我,问怎样才能使练笔的等级提高,我说本周要求是至少写一句话,写得多就好。他一下干劲来了,问道:“如果我多写一句,你怎么办?”“多一句,我就在班上表扬你一句。”“说话算数?”我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有点高兴地走了。
第二周星期一,我踏着第一节下课的铃声走向教室。“卿老师,看到我的练笔了吗?”一个急促的声音窜进了我耳里,我本能地反应道:“什么练笔?”“你……你不是人,说话不算数……”我惊异地抬头一看,江升辉手指着我的鼻子,脸涨得通红,边跳边数落我,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对我这样无礼。但我心里明白他急什么,“不就是写了一页吗?”我微笑着轻描淡写地回敬道。“卿老师,对不起,你看我练笔了?你上周说的话能兑现嘛?”我故意顿了顿,学着他刚才吵架的姿势,模仿他的声音说:“兑现。”我边说边向教室走去,脑后一句话却追了上来:“不兑现的话,我会骂你的。”
上课前,江升辉早早地在自己的座位上正襟危坐,做好课前准备,这是上周从未有过的。上课了,我对同学们说:“上课前,我要对上周末的练笔进行评讲。”我看了一眼江升辉,他非常得意地注视着我。“请大家先看一个练笔本。”大家静候着,我翻开第一页,学生看着就笑了,我念完,全班都笑起来了,江升辉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翻开第二第三页,学生们更是忍俊不禁,有的同学拍着桌子大笑,江升辉低下了头;翻倒第四天的练笔,我一念完,全班哄堂大笑,江升辉把头埋得更低了。“怎样看待这样的练笔?我认为应该看进步。”我翻开第五篇练笔,整整一页,也有同学在笑,可能笑字写得太大,而且很短的句子后就有一个像鸡蛋似的句号,可能笑篇末的“一共37句”。“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你赞赏别人的优点,你就赢得了一种美德。下面,请我们每个同学为这个同学练笔的进步,说一句表扬的话。”沉默了一下后,一句句表扬的话在教室里回荡,随着表扬声,江升辉的头慢慢地抬起来了,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堆起来了。60多句话,60多颗心,全班都沉浸在理解和鼓励的和谐气氛里。
“今天这节课最精彩的是——这个写练笔的同学要当面骂卿老师,请大家鼓掌!”大家东张西望,江升辉说:“算了吧。”我说:“必须骂,还要骂痛快才行。”江升辉沉思了一会儿,断然地说:“骂就骂吧。我小学同学经常欺负我,我在中学里怎么就遇到了你们这样的同学?我小学经常站办公室,有时家长一同挨骂,我在中学就怎么会遇到你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如果我再学不好语文,我就不是……人!”我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噙着眼泪坐下。
此后的一个月,他每天坚持写一整页的练笔,虽然仍然错别字连篇,但我坚持表扬了他一个月。后来越写越长,竟然写起小说来,虽然病句也不少。后来他的作文考试居然得了班上的高分,虽然他的语文成绩仍不理想。中考时150分的语文,他竟考了103分,虽然数学和外语只考了十几分。后来,他跟我说,他在职高读的是旅游专业,就是想像徐霞客那样周游全国,写一本《江升辉中国游》;想像马可波罗那样环游世界,写一本《江升辉环游记》。当学生为练笔而不亦乐乎,当写作成为一个学生今后职业生活的一种追求时,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我还求什么呢?[2]
像江升辉这种基础很差和最初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不少城市学校的初中班级里有,农村初中学生里会多一些。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他们都有可能不断进步,天天练笔都有可能做好,江升辉同学让我坚定了天天练笔的信心。
2003年9月进入语文新课程教学时,我进行天天练笔的改革。不到两年,学生天天练笔成了习惯,但毫不讳言,其间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不仅有比江升辉还恼火的几个学生,也有十多个同学有当天未完成练笔的记录,还有一会儿写几篇练笔一会儿又不做练笔的;不仅有不知道怎样写练笔的,也有抄写歌词、把以前练笔重抄过来凑数的,还有青春困扰、情感纠葛强烈的;不仅有因追求练笔分数,一天写几篇,过度练笔的,也有每天写一两句话应付过关的;最初,不仅有学生反对的,也有家长抵触的;不仅有像本书所举案例那样令我高兴的练笔,也有写得“惨不忍睹”的练笔……但学生每学期、每学年的练笔量已经是新课标规定数量的几倍,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升,仅作文考试成绩已在年级遥遥领先,而语文学习负担是主要学科负担里最轻的。事实告诉我,天天练笔虽困难,但是有效而可行的;天天练笔不仅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达标,还可以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差异发展。
造成学生讨厌练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课程练笔难度加大。写作要进行创造性表述,学生难以企及。二是新课程练笔教学要求高。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3]。练笔教学怎样化难为易、变苦为乐?创意练笔对不少教师来说,是极大挑战。三是学生缺动力不乐写、缺生活写假话、缺自主写套话、缺分享写空话,缺动力不乐写是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学生练笔生命活力的丧失,这是最要命的。
丧失生命活力的练笔最可怕。练笔缺乏生命活力是一个全域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为“四大生命缺失”:练笔缺生命在场,练笔缺生命活力,练笔缺生命意义,练笔缺生命品质。创意练笔要基于生命、依靠生命、为了生命、彰显生命,要促使师生的生命在场、生命润泽、生命成长、生命成全。
《学习权宣言》指出:“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还是学习的主权者,这是教育民主的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课堂期待回归生命本源,尊重人性,体现人本,实现人道[4]。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家园里“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另外,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的美好,享受诗化的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
没有诗意栖居,练笔找不到回家的路。练笔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让学生不吐不快、欲罢不能,诗意栖息在练笔里?
创意练笔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