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学习双重参与
思考性练笔,使学生成为思想和学习的双重参与者。
随着改革和研究深入,近年来写作观念不断更新。如果说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观点、筛选信息;那么写作教学则是通过口头或用文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思想参与的过程。
因此,不少国家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是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参与的过程。正如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学生们认为有意义的写作活动激发他们围绕论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会导致他们将技能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稳固。同样重要的是,学生们以学习者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参加的写作活动,将为他们证实:条理清楚的作品源于清晰的思维和写作习俗的科学运用[54]。
这与我国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5]的学思结合的主张异曲同工,只不过孔子不是从课程角度立论的,强调思考而没有思想家的身份要求。
思考性练笔将学生是以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参与的课程观落实为一种教学策略,更有可操作性;学生在练笔中思考,在思考中练笔;在思考中学习练笔,在练笔中学习思考。
【注释】
[1]卿平海.“课堂革命”需“三革”[J].四川教育,2018(1):23.
[2]卿平海.他竟对练笔乐此不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3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4]卿平海.“课堂革命”需“三革”[J].四川教育,2018(1):23.
[5]卿平海.情到深处文自工——《聆听心声》作文指导课实录[J].教育科学论坛,2015(3):40-43.
[6]《聆听心声》课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副所长、语文特级教师王秉蓉与工作室成员、双流县听课教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议课。工作室成员、特级教师刘勇将讨论意见整理成了文章。刘勇.回归本真的教学——拜读卿平海老师作文指导课《聆听心声》[J].教育科学论坛,2015(3):44-45.
[7]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57-59.
[8]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59-60.
[9]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5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1,23,30.
[11]张速.游戏性习作:学生为乐趣而写[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
[12]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5.
[13]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154-164.
[14]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5.
[15]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58-59.
[16]〔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M].顾瑞荣,陈标,许静,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上海三联书店,1997:380.
[17]潘新和.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6上):44-47.
[18]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61-62.
[19]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63-64.
[20]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9.
[21]于漪.点燃写作的热情[J].语文学习,2009(1):55-56.
[22]陈日亮.从“写真实”开始[J].语文学习,2009(6):68.
[23]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M]∥叶圣陶序跋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上海三联书店,1983:26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5]潘新和.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27][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8.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23.
[29]张速.例谈小学二年级想象性习作的教学创意[J].四川教育,2008(2-3):21-23.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1]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1.
[3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34-436.
[33]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3.
[34]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4.
[35]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5.
[36]郭思乐.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1-25.
[37]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4-435.
[38]刘朝晖.语文教育改革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48.
[39]潘新和.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6上):44-47.
[40]周立根.“填白式”作文训练举隅[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2(3):40.
[41]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5-206.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1,13,16.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
[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45]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33-34.
[46]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6.
[47]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15.
[48]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6.
[49]卿平海.天天练笔:使学生享受诗意生活[J].教育科学论坛,2004(6):22.
[50]〔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51]〔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6.
[52]〔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0,17.
[5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9.
[54]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50.
[55]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