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新风景促拟题更新

(六)发现心灵新风景促拟题更新

下面这篇练笔,是陈欣韵同学2020年3月14日写的,请读后追问一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哪一点给你印象最深?

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

“混合着庆典余味,血泊里没有眼泪。”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而变得与众不同。相比往年的繁华热闹,显得格外冷清。病毒带给人们的恐惧弥漫了整个国家,让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里报道的几乎都是白衣天使们正奋不顾身地在前线抢救病人。无数人团结在一起抗击疫情,令人感动。

感动也不过只是一时的感动,千篇一律的报道新闻,看多了也令我无聊。

那天,还是无聊地翻着电视,忽然听到了我的偶像华晨宇为这次疫情而创作的歌《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作为湖北人,华晨宇对于疫情有更深的感受。他认为每位深处漩涡中的人们,都正在用莫大的勇气与意志力,直面身体上的苦痛和精神上的悲恐。他希望通过这首歌曲,让大家坚信,世界的美好不曾终结,希望的光亮未曾湮灭。

他深情的演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歌词直击患者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坚强勇敢。

“斜阳下的阳光映在白墙”形象地描绘出患者的生活——每天看见最多的就是病房的墙。

“只为了更好的遇见,那一天值得等待,那一眼,满载星海”让患者重获信心。

该曲以患者内心世界的感知为出发点,华晨宇用温暖有力的声线辅以真挚细腻的歌词,将情绪层层推进,唤醒人们心中对生命的坚持、对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向往。

每位身处漩涡中的人们都在用莫大的勇气和意志力,直面身体上的苦痛和精神上的悲恐。但请务必相信,世界的美好不曾终结,希望的光亮未曾湮灭。请用“相信”的力量自我和解,绝不向命运妥协。惊喜一定会在裂缝中开花结果。

这首歌使我颇为感动,我感受到了歌手真心的祝福与充满希望的期待。

相信吧,最后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因为我们心中早已筑起围墙来保护我们的世界。

(陈欣韵,2020-03-14)

也许你和我一样,一下就被练笔的题目吸引了。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随后又席卷全球,看到每日激增的病例数,听到触目惊心的死亡数,令人窒息恐惧的时候,“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犹如喷薄日出、洪钟贯耳,让失望者重拾希望,给人无穷的力量!陈欣韵同学引用歌词名为练笔题目,恰合时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高考几十年,有一半左右考题需要考生拟题作文,中考作文也常要求自拟题目。题好一半文,拟题既是一项基本功,又是冲刺作文高分的一个有效策略。自拟题目是为了给学生作文自由,鼓励学生作文创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练笔拟出一个有创意的标题呢?

方法一:引导学生从作文试题中寻找。供料作文所供的材料中,如果有足以概括自己作文主要内容的简明扼要的语句,不妨直接从材料中截取。这样的语句可以是全文的论点,也可以是论题。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通过认真审题来寻找自己的作文题目。曾兴盛一时的话题作文,直接以话题为题目虽不算错,但大家都这样拟题,就毫无新鲜感了,可以在话题前后或中间加一些词语,或稍加变化使自己的题目精彩起来。如2002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中,就有不少考生是对话题“心灵的选择”加以适当变化而拟的题目,如《用心灵去选择》《文学路——心灵的选择》《花的选择》《昭君的选择》《选择牢笼》。

方法二:借用众所周知的名句。根据自己确定的立意,想一想有无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俗语、歌词、典故,如果恰当,就不妨借它一用。因为这些名句往往有文学色彩,或有文化底蕴,或大家喜闻乐见,所以只要借用得当,题目就可能出人意料。如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中就有这样的拟题:《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缘身在此山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是这样炼成的》。

方法三:巧用公式符号。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中的年轻人拥有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乘船中遇险,需要弃物求生,年轻人竟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要求以“诚信”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有一考生拟的题目是《7-1=0》,以特殊的等式为题目,暗示诚信的重要性,去掉诚信,其他诸如美貌、金钱、荣誉等已经失去意义,真是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

方法四:巧用修辞方法。以比喻、拟人、双关、设问、反问、对偶、移用等修辞手法拟题,拟得好就能使题目饶有趣味。如《红舞鞋》就是喻体拟题,读完全文后才知道,作者将过去的荣誉比作红舞鞋,新颖独特。在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里,也有不少运用修辞方法拟题的,如《把爱吵醒》《那是,哪年?》《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 贾宝玉前思后想出家门》《在平平仄仄的日子里》。

在几十年创意练笔探索中,学生都在尝试用不同方法使自己的练笔题目与众不同,我常常会被学生好的练笔题目吸引而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也会因为学生新颖的练笔题目而反复玩味,也为学生内容好而练笔题目不好而惋惜,有时还会试着为学生拟几个题目,供学生修改练笔题目参考。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10.

[2]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

[3]李白坚.《语文课程标准》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4):4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

[8]卿平海.创新作文·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2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17.

[10]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前言12.

[1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

[12]阮朝辉.作文批改与评价的视域转型探索[J].写作,2008(7):14-1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2.

[1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

[15]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5.

[16]杜红梅.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J].语文建设,2008(4):4-27.

[1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7.

[18]李芳.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月随笔”的创作综述[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3下):51-53.

[1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34.

[20]吴健.作文自改的方法和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7(2):8-29.

[21]韩华球.错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5(3):26-30.

[2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8.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

[24]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0.

[25]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2.

[26]朱绍禹.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1.

[27]朱绍禹.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1.

[28]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8.

[29]熊春生.论写作素材个性化的建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上):5.

[30]周远喜.巧用名句作批语[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2(11):22.

[31]朱文秀.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7(2):23.

[3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4.

[33]杨世碧.国内外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我们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3):24.

[34]谭学纯.人与人的对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

[35]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1.

[36]李家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6):20.

[37]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6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8]卿平海.创新作文·九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9]卿平海.高考作文·“一”招夺高分策略——创新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