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拒游戏于门外吗
有一天,我在查阅儿童诗歌资料时,意外读到罕见的民国儿童书《游戏的诗歌》。作者陈伯吹先生是儿童文学作家中的全才,散文、诗歌、童话、小说、评论、翻译,几乎涉足了儿童文学的所有领域。《游戏的诗歌》写的是民国时期的儿童游戏,反映了那个时候孩子们的真实生活,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如《瀑布冲下来》:“滑梯真光滑,大家来滑下。滑得稳,像在水面上的汆;滑得快,像是瀑布冲下来。”诗里“汆”字很传神,但“汆”字费解,一查词典才明白,这是用一个形象来比喻孩子们滑下的姿态。
经过这番探寻,我产生了上一节“我喜欢的写儿童游戏诗句”的活动课的想法。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写儿童游戏的诗句,选做自己喜欢的诗里游戏。课堂上,二年级的小朋友竟边背诵边演示诗的游戏,像模像样,快乐无比[9]。
首先展示的是第三组,先集体朗诵儿童诗《雪花》:“雪花/是小天使扯着枕头/抖落下来的鹅毛/撒得满地都是/雪花/是天空妈妈/租给大地的棉絮/好让它做温暖的被子/雪花/是圣诞老人/送给我们的礼物/祝每一个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接着,边背诵边做玩雪花游戏,各具情态,赢得阵阵掌声。
第二个小组表演的唐代儿童游戏,一人背诵唐诗,其他同学表演游戏活动。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惟妙惟肖,我与学生都忍俊不禁。
第三个表演的宋代儿童游戏,先集体背诵再集体演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范成大《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苏轼《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组表演的服饰和道具获得同学们的点赞。
第四组玩时光穿越,演绎清代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今多次穿越,变换放风筝的不同玩法,新奇刺激。
最后,跨组混搭,拍手背诵,即兴表演,穿插旁白,把游戏推向高潮……
这节课给我带来有趣的思考:诗歌里有快乐的游戏,诗意的游戏生活写下来就是诗,游戏与诗歌如何转化?儿童喜欢游戏与喜欢习作之间可否能量转换?“玩物丧志”的诅咒与游戏性练笔有关吗?理性分析,我们能把游戏拒之于儿童练笔的门外吗?
在几十年的练笔教学观察中,发现小朋友言语活动的特殊现象:课间叽叽喳喳,课堂一见练笔题目就眉头紧锁;平时滔滔不绝,练笔时却难以下笔;玩游戏妙语连珠,写练笔千篇一律……厌恶练笔、苦于练笔是小学生的普遍问题。
是谁掠走了儿童练笔的兴趣?怎样让儿童乐于练笔,甚至乐此不疲?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练笔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游戏性练笔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教学创意,这一教学创意源于两方面:一是随着年级增高,小学生的练笔自觉性逐渐减弱,练笔兴趣也逐渐减弱,练笔外驱力增强而内驱力却有减弱趋势。二是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练笔动力,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练笔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练笔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10]。这里基于游戏性练笔的教学案例,运用学生言语生命动力的练笔目的观,试对游戏的练笔动力作用进行教学反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