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

(三)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

2020年3月17日网课后,张速老师让学生画象形字:画2~3幅你熟悉的象形字,在旁边写上汉字。如画“竹叶”,旁边写“竹”字。

(刘昕蕊)

(刘格非)

(刘思妙)

(谢炘妤)

在画象形字活动中,学生情趣盎然,不亦乐乎。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象形文字,图示象形文字,发现字形与字画的关系,体验象形造字过程,促使学生与语言协同发展。

思考性练笔,成为学生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的动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人的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的思维。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到他的语言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使用词语就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会颠三倒四;思维缺乏严密性,文章就往往自相矛盾;思维方法片面,就常常说过头话、强词夺理。

儿童往往难以学会一个新词,原因不在词的发音,而是在于该词所指的概念。无论何时,只要概念成熟,一个词便能学到手[50]。同时,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51]。因此,尽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并不对应,它们的两条发展曲线是交叉的,没有思维的言语不是言语,没有言语的思维也不存在。言语和思维,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是同时发展起来的[52]

维果茨基的这些理论,为我们在思考性练笔中能把思维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思考性练笔成为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的动力。这一整体策略,经历“独立思考—真知灼见—哲理文字”活动训练,使练笔教学始终走在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前面,而不是落在发展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