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生命动力学说

(三)言语生命动力学说

新课程写作的“四新”,给练笔教学提出新挑战:一是新概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需要将作文与做人统一,强调学生练笔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二是新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练笔教学怎样化难为易、变苦为乐?三是新导向。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进行创意练笔?四是新动力。重视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练笔教学怎样变以前威逼利诱的外驱力为自觉自主的内驱力?这些新课程写作的新要求,对教师来说,又增加了练笔教学的新难度。

诊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练笔难的病症,可以从三方面归因:第一类是生源性问题,学生缺动力不乐写、缺生活写假话、缺自主写套话、缺分享写空话,缺动力不乐写是首要的、关键性问题;第二类是师源性问题,有的教师对练笔教学重视不够,更多的教师缺少学生练笔过程真问题有效解决的指导策略,致使练笔量少质低效益差;第三类根源性问题,就是学生练笔生命活力的丧失,这是最要命的[119]

丧失生命活力的练笔最可怕。练笔课堂缺乏生命活力是一个全域性普遍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为“四大生命缺失”:

一是练笔课堂缺生命在场。根源在传统教学理论假设,面对练笔学生是“无”,需要教师“催生”。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是主要“配角”,大多数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120],有时甚至仅为教师“独角戏”,学生成了“旁观者”。练笔依靠教师传授,“目中无人”,练笔课堂常常使学生生命不在场;久而久之,教师也难保生命时时都在场。

二是练笔课堂缺生命活力。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根本缺陷[121],练笔课堂上所学往往与学生需求无关系、与生活无联系,沉闷乏味,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练笔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练笔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而社会又把应试作文分数看得很重,加重了对学生和教师生命的束缚。

三是练笔课堂缺生命意义。当前教育过于功利化、实证化、技术化和模式化,为考而学,以成绩来证明自己,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22]。这样背景下的练笔课堂,学生越学越没趣,教师也越教越没劲。生命的诗意存在、生命的质量提升、培养自由而整体发展的充满个性的人,这些教育发展生命的内在价值,便在练笔课堂消失殆尽。

四是练笔课堂缺生命品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笔课堂教学效率低,练笔课堂教学质量低,外显可见。二是练笔课堂教学境界低,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123]。练笔课堂缺失教学的生命意义,缺失根本的目标和方向,缺失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就无法领悟爱因斯坦所说的“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也无法体验怀海特所说的那种“深奥高远之境”,更无法深切感受到用生命去写作的崇高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以人为本的时代,课堂期待回归生命本源,尊重人性,体现人本,实现人道[124]。创意练笔教学主张:练笔课堂要基于生命、依靠生命、为了生命、彰显生命,要促使师生的生命在场、生命润泽、生命成长、生命成全;生命的特性决定了练笔课堂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练笔课堂要遵循生长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教学即导学,导学即优学,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情、动脑、动手;营造和畅之气、和悦之色、和美之境的练笔课堂氛围,彰显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练笔课堂品格,憧憬中和位育、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练笔课堂文化愿景。

从言语生命动力学来看,创意练笔不应成为瞎折腾学生的事情,而应成为学生欢欣向往、跃跃欲试、以求一逞的事情。我国长期以来练笔教学低效甚至反效,目中无人的教育主要靠的是应付生活、应付考试的外部动力学,这种过度社会化、功利化的练笔已成为学生不可承受之重,苦不堪言,被学生厌弃。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125],学生自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追求,新课程练笔应该回归到顺应学生自我、表现学生自我的内部动力学。练笔教学将会因动力观的改变而彻底改变,其第一要务,就是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作为言语生命主体的每个学生。

练笔教学再也不要做与言语生命天性、言语生命欲求拧着来甚至对着干的蠢事。创意练笔教学要更加关怀学生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关切学生的言语冲动、潜能发挥,养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当下最重要最急迫的是使学生喜欢练笔,这就要依从于他们的生命指令、顺应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欲求,而不是强求他们听命于社会、教育、成人(教师)的指令,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写他们不愿意写的东西[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