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练笔为什么缺乏新意

一、学生练笔为什么缺乏新意

练笔教学常常走极端:要么过于随意,认为练笔无章可循;要么过于呆板,无视练笔灵动个性。

如何建构基于“怎样写”的科学而有效的练笔序列?语文前辈为之做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成果。如藤昭蓉老师的小学低段童话引路实验,吴立岗老师的小学中段素描作文教学[2]和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3],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4],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训练法[5],张田若老师的分步训练方法,潘自由老师的言语交际方法,东北农垦总局的作文分格训练法[6]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探索的特点是:继承发展了先放后收、读写结合等传统作文教学成功经验,将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结合,开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作文问题。

中学作文教改比较有影响的有刘腓腓、高原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杨初春的实用快速作文法[7],李忠义的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作文教学的实验等。而读与写结合是外语写作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外当代作文教学采用通过控制性写作、引导性写作和自由写作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8]

练笔教学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并不是照搬这些方法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应有古今中外视野,从实际出发,学各家之长,创立一家之法。纵观国内外练笔训练序列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两个趋向:一是探索建立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练笔训练序列;二是以学生心理能力发展规律、练笔知识技能逻辑体系、社会需要为基点,以学生活动为着手点,以语文素养为着眼点,以练笔能力生长为着力点。本章所述的个性化随笔和仿创性练笔,就是基于此的新探索新实践。

有人把我国练笔训练总结为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化操作和以偶发顿悟为主的自由写作,并称之为公式主义与自觉主义。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小学生不喜欢练笔、写不出好练笔,我们中小学主要在模式化练笔中挣扎,难以走出套话连篇的困境。对此,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还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鼓励有创意的表达[9]。可是实施新课程近二十年的今天,宿构、抄袭、公式化和无病呻吟等现象在中考作文仍然多见[10]。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我们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克服作文模式化增强作文生长性、个性、创新性,是当前作文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意练笔怎样写?我们认为,创意练笔是生命拔节,要真实写出生活烂漫;创意练笔是心灵写诗,要率性写出心里话;创意练笔是自主写作,要用我手写我心。

创意练笔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