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儿童爱玩天性

(六)遵从儿童爱玩天性

游戏性练笔,玩作文遵从儿童爱玩天性。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性练笔是顺儿童天性而为。在玩作文中,玩出童趣童乐,写出童真童文,进入儿童练笔的审美境界。

学生练笔是为了什么?不同作文目的观深深影响着学生练笔的发展。代圣人立言、为时代高歌,从古而今为应试的悦人之作,伪圣情结滋生泛滥成灾的虚假作文,急功近利催生言不由衷的伪君子,人格分离老让范进、孔乙己之类人不断重生。而语文教材的文选传统,长期阅读中心的霸主地位,作文在从读学写的幌子下,被一些人“合理”地被沦为“为读而写”,作文的独立性一直都在口头重视下被实际忽视了。我国中小学练笔教学实践一直就存在向学生传授写作“八大块”任务的问题,导致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练笔……这些外驱力下的练笔,其结果大家都感同身受:绝大多数学生惧怕练笔、苦于练笔、厌恶练笔。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认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23]这论断较上面作文目的观有两大突破:一是学生练笔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终身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为自己需要而写”确立了学生作为练笔主体的地位和幸福练笔价值观;二是学生练笔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练笔教学首先应满足的是全体学生写作素质发展的基本需要,“为了当作家”可以作为个别学生练笔的差异性需要,但不能作为面向全体的练笔教学目的。遗憾的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若让“练习作文”的练笔来承担,那是难以承受之重。但了不起的是,它启示我们练笔教学要由靠外驱力为主转向靠学生内驱力为主。

语文新课程在继承中超越,提出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新主张[24],21世纪需要的不是传统模式的人而是品格健全的现代人,语文新课程作文目的观,理所当然地要求练笔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不仅要突出练笔的学生主体性,还要突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言语性,强调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促使学生言语内驱力与基于交流互动的言语外驱力的辩证统一,并指向学生自我实现的人生[25]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6]在语文新课程练笔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寻求突破的当下,我们要站在解放学生、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和谐发展的高度,为了使学生变苦于练笔为乐于练笔,我们主张练笔应写“学生自己的话”的本体话语,要强化学生“练笔是咱自家事”的主体意识,倡导“我的练笔我做主”的生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