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使写景有条有理

(四)情境体验,使写景有条有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单元主题为“风雪”,《瑞雪图》课后的“金钥匙”:“作者是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绘景物的,比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还有这样的练习:

雪后的景色,先写( ),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 );先写静,再写( );先写( ),再写近处。

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时,发现学生对这些写作顺序知识似懂非懂。学校旁的银杏林让我萌发了“寻找冬日银杏的美”的习作教学创意: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银杏,寻找冬日银杏的美,随机对学生进行多向观察辅导,促使学生调用五官兴趣盎然地进行情境体验:

银杏的树冠——树枝——树叶——树干——树根

银杏的形状——色彩——质地——功用

银杏林的远景——近景,银杏林的动景——静景

银杏林的天空——周围建筑——人们活动——地上花草

银杏的实景感受与联想、想象(假如我是银杏)……

回到教室学生立刻投入兴致勃勃的练笔中,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条理。当天家庭作业,再让学生对比分发给学生的写景的名家名段,如雨果《海上劳工》、朱自清《春雨》等,进一步修改练笔,努力做到不仅内容具体生动而且有条有理[23]

冬天拜访银杏

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张老师在教室里说:“今天我们去四川科技馆外看冬天的银杏林……”突然,教室里十分热闹:有的同学跳了起来,有的同学欢呼起来,还有的同学在窃窃私语。

我们立即排好队离开了学校,走到了一个有斑马线的地方,极目远眺,银杏树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哇!好美啊!”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慢慢地走到了银杏林前面那一片空地上。近看,有的银杏光秃秃的,有的银杏树有稀少的叶子,有的银杏树的叶子密密麻麻的。有很多树叶的银杏树像一个金色的巨人,而落光了叶子的树就像很瘦的巨人。

来到银杏树下,抬头仰望,只见树冠奇形怪状:有的光秃秃的,有的叶子很多,有的不是太多。树枝也是多种多样:树干有棕色、白色,还有一个三角形支撑架。树叶是半圆形的,湿的是橘黄色,干的是青色,不湿不干的是黄色,枯了的是乌褐色。风一吹,银杏叶子像雪花似的飘落下来。有的落在草地上,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落在水沟里。

我用手在银杏叶上上下滑动,真滑,我又用鼻子闻了闻,真香,我以为很好吃,吃了一口,好难吃呀!我旁边一位女同学告诉我说:“又苦又甜。”

冬天的银杏树是这样的美啊!

(戴泽昕煜,2008-12-12)

活动初衷是从读中学写,把语段写具体且有条理,可结果大大超过预期,学生竟一口气写成了一篇文章,少则四五百字,多的上千字。主要原因是情境体验起了三个作用:

一是给学生提供材料来源,解决学生练笔无米之炊的问题。学生练笔常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说,“作文作文,叫人头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他们之所以感到难,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解决学生练笔“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作文当然就是“硬着头皮写”,东拉西扯,凑足字数,交差了事。而练笔教学情境,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让学生依情境练笔。学生写有依据,自感得心应手。所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材料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24]。“寻找冬日银杏的美”活动,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找到练笔的材料,情境体验丰富了练笔内容,使写具体写生动成为可能。

二是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对活动的渴盼,“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情境中调用五官,审美体验多姿多彩,如“好像自己走进童话世界里了”“银杏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一群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大家纷纷蹲在绵软舒适、金色海洋般的草地上”“我的叶子苦甜苦甜的,蛮好吃的”“冬天的银杏树是这样的美啊”“科技馆的银杏树林真是太美丽了”“银杏林,你是那么美丽,是那么让我着迷”。这些感受是真切的,体验是独特的,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习作目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5]

三是“寻找冬日银杏的美”教学创意符合创设教学情境的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使练笔内容具体而有序成为可能。活动中的多向观察引导,写后与优美语段进行对比修改,促使学生练笔不仅要内容具体,而且有条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