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质的写作
下面是刘勇对卿平海名师工作室磨课沙龙的整理[6]:
写作教学,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写?学生写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得更好?这三个问题,都有一个关键词学生。也就是说,写作课是学生的写作课,学生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纵观卿老师的这节写作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却让学生经历了写作的全过程,而且整个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合理推进,智慧指导;学生情感跌宕,体验深刻,表达感人。我们可以感受,一堂高质量的写作课,一定是让师生回归写作的本真。在中国思想史上,本真是道教名词,指大道:犹正道,准则;真实情况,本来面目;犹天性,本性;质朴。写作教学的“本真”是什么?就是紧扣写作的本来意义,还原写作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叩问写作意义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表达。表达是什么?表达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但当前现状是学生大都不喜欢写作,写作教学收效甚微:教师教得难,改得苦;学生听得乏,写得困。常常听老师感叹:写作教学,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经过我们大量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想说老师指定的话;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面对我们的命题指导和所谓的示范作文,往往无从下笔。因为这不是他们的“生活”,所以也写不出他们自己的“作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卿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灵感来源于心理学实验。或许有人会说:这个实验太冷酷,太残忍,不适合初中学生。但我认为,我们当下的初中生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有生活没体验,有感情没真情,对身边的亲情往往容易漠视甚至忽略。卿老师将这个实验引入写作课,就是想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真情,感悟真情,表达真情。这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卿老师的这节课就较好地把握好了这个度:一开头就告诉同学们这是个游戏,接下来告诉学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祸不单行,很可能会接二连三地发生”;不仅如此,卿老师还真诚而亲切地与学生对话,“相信你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很艰难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知道大家非常难受,因为那些离去的人,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走掉一个,我们的天空就黯淡一些”;当只剩下两个人,学生因哽咽而泣不成声时,卿老师再次进行调整,放弃了继续一个一个地划去亲人的原初设计,而是调整思路,“还剩下两个人,这两个人可能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上的精神支柱。假如这两个人也离我们而去了,你心里的感受又是什么?最想说点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把你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写出来”。这实际上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写作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想表达,于是,老师顺势让学生进行写作。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写作,“情动而辞发”,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最鲜活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卢梭《忏悔录》是能打动心灵的世界名著:他坦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严肃地鞭挞着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过失,以真挚的魅力取得了读者的真正信任。真的故事,真的细节,真的情感,实实在在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才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设计的价值在于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非常想说,而且想要说好。其次,老师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积累,多领悟。可以说,珍视来自生活的写作情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这是让写作回归本真的必要途径之一。
2.还原写作过程
一堂好的写作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带来的幸福和乐趣,还要指导学生能写和会写。优秀的老师,总是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让人神往的“精神乐园”。要将写作变成学生神往的“精神乐园”,难度可想而知。在这节课上,卿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跨越“苦痛”,迎来心声的抒发呢?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面对陌生的班级,陌生的学生,怎样迅速地把关系拉近,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写作教学的前提。要让学生说真话,师生关系一定要好,写作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卿老师为何以游戏来带动课堂?因为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性的需求可以诱发学生言说的欲望,游戏的趣味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写作的趣味。从实际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大都很感动,作品大都有真情。
我们回顾一下猜字游戏,发现卿老师在语言文字的解读中渗透着价值和理念。关于“聼”字,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就是提示写作题旨:聆听师生的对话,聆听心灵的声音;第二个就是建立写作规矩: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学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和摄像机,是会有一些紧张的,卿老师鼓励学生:“我的课堂没有对错,只有发言与不发言,只要说出心里话就行了。”强调了写作就是表达,表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些环节的设置搭建了跟学生建立安全心理关系的平台,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抽象的理论。
其次,把握学情,遵循写作规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六读”修改环节,依次让学生明白要说真话,可以“删去假话”;要拟标题,可以寻找或概括“中心词”;要集中笔墨突出中心,可以删去与“中心词”无关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可以补充与“中心词”相关的细节;要解决语言不流畅的问题,可以采用“增、删、调、改”的方法;要打造作文的亮点,就是发现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地方。你看,其实写作一点都不复杂,这一点学生也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怎样写作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以前的作文课是在教我们写法,而这堂课的重点是教我们用情感”。“我懂得了写作就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写作课我喜欢!”只有触动了学生的情思,他们才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托尔斯泰说过:“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只有反思,才会修改;只有修改,才会进步。
我们观察发现,这节课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很多,修改、评价的时间也很多。老师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修改,每读一遍提一个具体的要求。课标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学生应当承担修改作文的义务;第二,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己改作文的方法。不是叫学生自己改就行了,这个过程怎么引导,是要讲究逻辑和顺序的,也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的。在“互评完善”环节,卿老师让学生在“3+1”的自评中收获了表达的自信与写作的快乐,在互评环节发现对方的优点,要大力表扬与鼓励。于是,学生愿意改,愿意评,也愿意写。有了这样实在而有效的言语实践环节,必定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其实也抓住了学生写作的本质,回归了教师指导的本意。
我们常常在感叹:四十分钟时间太短,而学生真正的写作需要一个过程。我在美国进行“影子校长”培训期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阅读课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真实而有效地阅读,写作课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真实而有效地写作。
值得一提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在卿老师这里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卿老师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创设具体的写作情景的同时,深入到学生的局限处、肤浅处和停滞处,并给学生以台阶,让他们把思维触角延伸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乐写”到“会写”,实现了学生写作的又一次跨越。
整个课堂,师生是真诚的,写作是真实的,没有去套什么圈子,用什么幌子,炫什么招子。卿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呈现的作品有限,我相信如果是两节课,学生的写作会更充分,收获会更大,作品会更好。
明代洪应明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让写作教学回归本真,也就是说,写作课是学生的写作课,学生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只有如此,学生的作品才会情景交融,学生的言语才会摆脱模式,学生的写作才会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