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真的写作

(三)回到本真的写作

下面是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卫东对这节课的专家评课:

简要来说,卿老师这节《聆听心声》是一节写作课,是一节真实写作的课。

卿老师分明是上的一节写作课,还评说这是一节写作课,这不等于没说吗?非也。君不见有些写作课只说不写,只导不练,有些写作课只是布置题目即让学生写作,教师再也不闻不问,诸如此类的写作课能说是“写作课”吗?

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消费何处,反馈如何,消费又如何刺激、改进生产,应该是一个生产、消费、流通的过程循环。写作指导就应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纸笔书写只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之前的策划、构思、材料搜集,之后的修改、发表、交流、编辑等环节构成完整的写作流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对独立的任务,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指导需求。为此,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全过程的教学指导,一是全过程的教学监控,两个维度同步展开,密切相关。《聆听心声》一课有写前的头脑风暴,情感酝酿,写中的指导,写后的交流评说以及最后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流程,学生由不肯言说到主动言说、个性化言说,自然而流畅。

这节课让学生发生了写作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节地道的写作课。难能可贵的是,这节课让学生发生了真实的写作行为,是一节真实言说和写作的写作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见到了太多虚假的言说和写作。

有个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班上有个学生,语文比较差,尤其是不喜欢作文,每次写作文都会挨批的。但作为班主任,他有一次截获了这位男同学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情书。这位老师说:我读了几句,大吃一惊,话儿写得很好嘛。全信差不多两千字,不但文从字顺,而且层次、意境、表达的分寸、情感的抒发、景物的点缀性描写,结尾的意味深长,都十分周到、十分得体、十分到位,而且情真意切,打动人心,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当时很怀疑这是抄的,但信中所写的事,所写到的人,都是班上的,不可能是抄的。这位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同学,怎么写情书却可以写得这么好呢?既然有这么好的文字功夫,那平时的作文怎么那么糟呢?李海林老师认为,这个学生之所以能写好情书,平时写作却写不好,就是因为对这个学生而言,这次情书的写作是“真实的写作”,而平时应付老师的写作是交差应景的写作,是“虚假的写作”。李老师由此梳理出“真实的作文”的三条含义: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并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卿老师的这节《聆听心声》,有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学生真实的倾吐,真实的抒写,这是一节唤醒学生生命体验的写作课,也是一堂烙在学生心灵之上的人生课。

还要特别说一说课上用到的那个心理实验,这个心理实验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有了这样一个“支架”,就搭起了真实言说所赖以发生的“情境”。由此情境而层层发酵,学生言说和倾吐的欲望不断得以激发。这堂课的成功,心理实验这个“支架”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虽然卿老师在小心翼翼地使用这个心理实验,尽最大努力地拿捏好分寸,但终归不可能消泯掉这个实验的“副作用”,也就是说,部分学生会不会因为面对这个实验的询问而或多或少受到伤害?面对这样的实验,学生是否可以选择不回答呢?不作出那样的假设呢?如果如此,这个心理实验又不能发挥其作用了,如何发挥其正向效用,又规避其负面效应,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