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语段仿写,创作潜滋暗长

(六)升级语段仿写,创作潜滋暗长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的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

思维科学认为:相似块大量存在于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或更大的体系。正如贝弗里奇所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大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练笔离不开模仿。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从阅读走向写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仿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仿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仿课文技法,培养具体的表达技能;仿课文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升级语段仿写,让学生的创作意识、创作能力在仿创练笔中潜滋暗长。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有奠基作用。仿扩中心词句,能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扩句成段,科学起步;催生情化观察,能化景语为情语,物我相通,读段写段,又好又快;引导创造想象,能化物象为意境,创意表达,仿中有创,发展个性;组织趣味活动,能化意愿为意味,自由表达,扩段成篇,分享生活。前文不仅对四个教学创意的产生动因、实施过程、理论意义进行学理阐述,还选用典型案例对教学创意的发展效果、教学机制进行生动诠释,力求融创新性、实效性、可借鉴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逆向思维的仿写,避免同质化。当我们有了砰然出现的灵感,还要有举一反三的革新能力。

创意练笔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