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意跟进诗意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毫无疑问,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作文也是死作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作文就成为无源之水。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学生的视野冲破课堂的局限而扩展到宇宙万物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具有生命形式的事物,体验和感受那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耳濡目染中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当外物的完整、均衡、对称、节奏等运动形式完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模式和习惯后,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就会变得更加细腻精巧。作文就会有更多更深的生活写意,学生生活世界也会更加绚烂多彩、美丽动人。
生活写意需要对活动感悟其多元价值。我们或引导学生感而悟其情。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活动感悟伴随生活情感活动,生活情感累积产生表达欲望,而且情感将成为文章的主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这是“情动而辞发”的精彩表述。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就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我们或引导学生感而悟其趣,如沈复《浮生六记》里写儿童的“物外之趣”。
我们或引导学生感而悟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由“瀑布”到“九天银河”的联想,郭沫若对“天上的街市”的联想、想象、幻想。
我们或引导学生感而悟其喻,如契诃夫《变色龙》的比喻,高尔基《海燕》的象征。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是感而悟其理。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深邃哲理趣味。
那么,如何多角度地体味事物、感悟生活呢?一要用联系的观点体味事物,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二要用发展的眼光感悟事物,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要用求真的态度体味事物,从这个角度看,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蓄的一种综合调用。要想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灵、有一个娴于思考的头脑,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做有心人,脚要勤,踏遍青山;手要勤,多记多写;嘴要勤,多问多读多说;耳要勤,多听;特别重要的是脑要勤,多思多悟。
假话骗人,虚假作文昧良心。改善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写生活的喜怒哀乐,用生活写意记录生活的诗意,珍藏生活的美意,使作文与做事、做人协同发展[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