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随感:与作者心贴心聊天

四、写读书随感:与作者心贴心聊天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的感受本是因人而异的,学生的读后感却往往千篇一律。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老师统一要求过严过多,学生读不自主、写不自由,模式化突出。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低于145万字;初中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1]。不少学生不愿意读,也不愿意写。于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养成实验,尝试写读书随感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后写读书随感,促使学生自觉、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发展学生语文阅读个性[32],发表了初一学生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养成策略的实验研究成果[33]

写读书随感的灵魂在“随”,随趣而读,随意而感,随心而写。写读书随感,学生若有感而发,率性为文,把练笔写得自然流畅、情感真切,不无病呻吟,也易于动笔,易于练笔习惯的形成。写读书随感使读书和练笔成为一种自娱自乐、乘兴而为的享受,打破了“引、议、联、结”的写读后感的僵化模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练笔中进入诗意境界,飞翔心灵。

歪批考试杂诗

其一:作业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今夕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恶语似毒箭。无限凄凉情,真想离人间。手发酸,身乏力,脑罐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望女成凤,此事古难全。

批语:没有作业学生干啥?作业多了老师也累,希望大了失望也大。不如我们一起减负。

其二:出考场有感

前不递答案,后不传纸条。悔平生之碌碌,独怆然而交卷。

批语: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人人可为;不考不耍,才是精髓。

(李丹,2005-03-06)

这是一种批语式的读后感写法,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抄写下来,抄写一部分便用精练的语言点评,仿佛与作者面对面对话,直截了当,入情入理。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推荐,在自己的书里,边读边批注。甚至可以在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时,对前面的批语进行批注、再批。特别是课堂自读、课文预习和课后复习中都可以用批语式读后感写法,将读书的不同收获记在书里,将自己读书的感悟、疑惑与作者文字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学生如果养成这种边读边批语的习惯,将有助于阅读的深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最近把《朝花夕拾》看完了。书中几篇都是鲁迅对生活的感悟,虽然很多是生活中的滴滴点点、平凡的琐事,但因此也可以了解鲁迅的学习生活、了解生活、享受生活。对生活的丝毫都不放下,都抓牢。对民间的鬼怪故事,虽是喜欢,但不迷信;对求学,虽是执着,但不盲目;对朋友,虽是尊敬,但也敢爱敢恨。

书里记载很多鲁迅先生的梦境。虽是梦境,却有一种不可忘却的真实。他将自己完全融入进去,把自己比喻成梦境里的那个人物,再向“自己”输入自己的理想、志愿、想法。

(敬雨薇,2004-07-05)

怎样引导中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就是不少学生不喜欢读名著。敬雨薇同学在暑假里自觉读名著、自觉写读书随感这件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专门与她聊过读名著的感受,她说最先也不想读,有时也读不懂,但要完成读书任务,母亲也督促她,她便开始应付。因为读后要求写随感,所以不得不认真点。后来,她发现读名著时,就像自己听名人在给自己讲故事,练笔时便成了名人在陪自己聊天。她还说,读名著和写随感时,她不需要仰视名人,名人也没有装模作样,挺融洽的。后来,暑假里就有一种读名著的渴望,读完后情不自禁地要写上几句。我知道这是她的心里话,因为她本可以像有些同学那样应付,没有必要隐瞒。而且,从上面两篇读后随感看,她写得非常自然,或者集中谈自己在文学技巧方面的感悟,或者只分析作品主要人物思想变化的根源,但都是用自己的话在说,说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我们还可以从上面两篇读后随感里,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思想情感的提升都与名著的滋养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