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互改:在多向交流中取长补短
2025年08月11日
四、自改互改:在多向交流中取长补短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诗文自改。诗圣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已成千古绝唱,散文大家欧阳修“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传为写作佳话,随园老人“一诗千改始心安”使人振聋发聩,文学巨匠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直至“泪尽而逝”[10]令人肃然起敬。
对于学生练笔的修改,谁应拥有优先权?是教师还是学生?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因为自改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他还说,“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作的过程”,“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教学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11]。新课程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练笔修改不仅为了更好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且练笔修改也是一种交流过程,多向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修改和同学间的相互修改。
事实上,不少教育管理者至今仍要求语文教师进行练笔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结果教师苦不堪言费力不讨好。因此,练笔批改与评价应进行视域转型:从挑剔的编辑视域转换为修正完善的作者视域,从文艺批评者的审视视域转换为文学欣赏者的审美视域,从批改他人作品的视域转换为完善自己作品的视域,从完成任务视域向激励和推荐练笔发表视域转型,从方法论视域向技术应用视域转型,从批改目标的预设视域向批改目标的多元视域转型,从关注练笔批改结果的视域向注重练笔批改过程的视域转型。[12]这与中小学新课程练笔修改的有关要求相一致,教师要有创意地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