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广义发表
传统的作文、通常的练笔,学生辛辛苦苦写了,有几个读者?多数情况仅有语文老师。缺广泛的交流,学生练笔的酸甜苦辣无处倾诉,学生练笔的成功喜悦难以分享,久而久之,学生练笔的动力就消失殆尽,甚至厌恶练笔。
发表一般指文章在报纸杂志登载或著作在出版社出版。广义发表是指学生在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网络媒体里分享交流,是很适合自媒体时代的练笔分享方式。
广义发表是社会交流,文责自负,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义务,发表练笔前需要对练笔反复自评自改。学生可以根据作文要求或练笔评改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如《多一份感悟,多一份思索——思维与表达》的自评自改[191]:(0~3分)
对照本单元要求,思考下列问题:是否认真观察、感悟生活,是否将观察所得认真思考后真实地反映在作文中?作文的表达是否有真情实感?语言及写作技巧还有什么问题?思考后按下面的等级给自己评分。
一、活动(40分)
1.投入体悟生活的活动是否积极、主动。(0~10分)
2.活动中是否认真、仔细地观察。(0~20分)
3.活动中有无新的体验、新的认识。(0~10分)
二、表达(50分)
1.体验过程是否写得具体、清楚。(0~20分)
2.有无真情实感,有无自己独特的感受。(0~10分)
3.有无自己独到的见解。(0~10分)
4.语言有自己的“色彩”。(0~10分)
三、书写(10分)
1.格式是否正确。标题是否居中,是否分段,每段开头有没有空两字。
2.书写是否工整。(0~4分)
3.卷面是否干净。(0~3分)
下面这篇练笔,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后,我给予点评意见,学生再反复修改,最后在《现代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
应考滋味
应考的滋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或许,只有我们这群准毕业生才能感受到。
应考的滋味,有点像学语文。语文书读起来是优美而生动的,语文活动搞起来是活泼而有意义的,但语文考卷做来却是练我们的锁眉功。大家在一起轰轰烈烈地学,倒是学得有滋有味的,但临近考场,恐怕就只剩下醋和胡椒面了。
应考的滋味,有点像做数学压轴题,钻啊钻,总是像走迷宫似的,打转转,恨不得就直接把已知写上,再把结论添上,然后自己给自己打个满分。应考,大家一起钻迷宫,找刀子,好在过独木桥时早早削尖脑袋,一鼓作气,最后给自己的冲刺速度打个大大的100分。
应考的滋味,有点像读英语书,读来读去总读不出个所以然,然后老师就会告诉你这儿表强调,那儿表省略。应考,望着一大堆英语参考书不知所措,然后老师会告诉这是为了你将来,为了你走向世界。想想也对,便欣然上阵,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概。
应考的滋味,有点像做电学题。常常这儿短路了,那儿断路了,还得拿上笔跟着老师走一遭,碰壁了才知道,老师常叫我们识别电路图要“潇洒走一回”,我却常常陷入局部短路,觉得要是“罢考”了,那时才能真正地潇洒。
应考的滋味,有点像做化学实验。倒点这个进去,倒点那个进去,再晃晃,就有点新东西生成,有的还怪好看的。只可惜自己学艺不精,往往勾兑出的不是“怪好看”的,而是“怪恐怖”的。稍有不慎,还会引起大爆炸,把脑袋里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本钱炸得精光。
应考的滋味,有些像读历史书。厚厚的一大摞历史资料摆出来,告诉你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从古到今,历史这门课太重要了。应考,厚厚的一大摞复习资料摆出来,告诉你升学考试是有历史必然性的,从古到今,这些资料是非做不可的。
总之,应考的滋味就在日历每翻过一页的时候变得浓郁起来;就在每做完一套卷子时变得苦涩起来;就在每考一次试后沉重起来;就在每次想考试以后没有作业的暑假的期盼中快乐起来。
应考的滋味,还是说不太明白,就像电路图中串联一本语文书,并联一套数学卷子,放在酸碱盐的溶液里,用历史书和政治书来加热,生成英语的ABC。
应考的滋味,还是你自己来感受吧,但我唯一能准确地告诉你的是:“应考的滋味,定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震撼!”
(李雅星)
考试,对我们学生来说,似乎人人经历,小学毕业应考的滋味也许还留在你心头。本文突出特点是:将应考的滋味与各科学习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无形的滋味清晰可见,使说不清的滋味明明白白,使摸不着的滋味具体可感。对比的写法,总分的结构,独特的语言,为文章增色不少。读此文,我们似乎听到改革考试的呼声,体会到“减负”的心声。
日常较多的是学生练笔初稿经过自评、互评、师评后,反复修改形成定稿,再小组互评、教师评点、学生自我总评,最后在报刊、网络发表。这一过程,可以用作文成长档案记录下来。
《感受自然——怎样描写景物特点》作文成长档案[192]
续表
天天练笔,天天评改,多向发表。不同类型,不同评分要点,如词语游戏练笔,达到用词数量的得5分,多用一个词加一分,立意、选材、写法、语言等某一点有出新的加分。先自评分,老师再评分,两者相加为当天练笔得分,每天分数累计,每周每月每学期评比公布,评选班级练笔之星。每天精选练笔,发表在班级练笔张贴栏,每周进行练笔评讲。每学期,学生个人编辑练笔集,班级编辑练笔集萃,相互学习借鉴。采用练笔流动档案,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过程中养成练笔修改习惯。练笔流动档案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广义发表。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班级练笔QQ群进行交流;可以利用写循环日记的形式向别人倾诉;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班级日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台、社区宣传平台和其他媒体,发表练笔修改成果;还可以建立具有互动功能的练笔教学网站。在练笔修改中,学生找到了练笔中的问题却不主动修改时,教师可以运用出版法来激发学生修改练笔的兴趣。如举行“出版会议”,由学生成立出版小组,商议出版计划;接着学生自改互改练笔,并组织学生审阅、编辑、出版学生的优秀练笔;最后编辑成册成书,在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上传阅。
搭建适用于学生练笔升格的网络平台。建立班级或学习小组练笔的共享QQ空间、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定期由专人打理,权限共享,共同督促和维护。每次练笔之后,根据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有相似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练笔升格团队,大家共同讨论练笔升格办法,教师分别加入各组把关指导。天天练笔则传班级QQ“我文我秀”,同学之间相互点评,教师适时点评,欢迎家长参与点评,个人再根据点评升格自己的练笔[193]。最后根据点赞,向报纸杂志、社会媒体推荐优秀练笔发表。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我们网上练笔教学就采用了广义发表,效果很好。练笔要求发在班级语文QQ群里,学生把练笔发群里,相互点赞或提意见,反复自改互改;老师通过修改建议、语音连线、视频或腾讯会议,指导学生练笔评改;学生推荐班级优秀练笔到年级备课组群,复学复课后张贴在教室过道墙展示栏;教师推荐优秀练笔给报刊发表;《创意练笔》一书后面各章都选录了学生的抗疫乐学练笔。
广义发表是自我展示,我文我秀,写为知己者容,增强创意练笔的读者意识;广义发表是学习互助,相互激励,取长补短中更新,增加练笔反复修改动力;广义发表是社会交流,文责自负,文章合为时而著,培养精致练笔精神。
经过36年为了创意练笔的写作教改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创意练笔实验研究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通过创意练笔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以学生创意练笔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写作素质提高,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创意练笔需要以语文新课程创意写作观、言语生命动力学说、语文创意教学理念、学习问题解决理论等为学理基础,以成长思想立人、发展思维立言、诗意生活立意、学会做事立新的“四立”作为创意练笔的教学理念,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它与“练笔是咱自家事,我的练笔我做主”“我的生活我来写”“我用我手写我心”“你是我的知己”等练笔主张,形成了新的创意练笔教学观念系统。
创意练笔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写作行为自我改进的体验深化过程。人的练笔需要人的课程,课程在人中,人在课程中[194]。学生练笔问题解决需要采用生本性教学,它不是教师冷漠的写作说教,不只是叙说着写作真理,也应让学生闪耀写作智慧;它不只是静态的、物化的文章,也应是动态的、人化的写作过程;它不只是思想流、思维流,而且是情感的流淌、意志的奔驰;它不只是供学生认识思索的利己的自悟活动,而且是供他人欣赏品味的利人的互惠活动;它不只是耳提面命,而是带来学生自由生长。用基于“为什么练笔”的言语生命动力、基于“练笔写什么”的学生生活世界、基于“练笔怎样写”的自主写作策略、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等,建立的练笔问题解决的学生自我更新的体验性新流程,不仅使练笔问题解决各阶段重点明确,又形成了学生练笔行为整体自我改进的教学新机制和逻辑新体系。
创意练笔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有赖于练笔策略的针对性、创新性。创意练笔实验针对学生“苦于练笔、虚假练笔、模式化练笔、应付练笔”等突出问题,以学生的典型练笔学例为原型,运用创意练笔“四立”教学理念,提炼了随课微写、天天练笔、教材导写、创意练笔坊、广义发表等创意练笔的教学策略,总结了游戏性练笔、想象性练笔、思考性札记、生活写意练笔、生活感悟练笔、个性化随笔、仿创性练笔和练笔的流动档案、激励性评语等数十种创意练笔方法,形成创意练笔新技术新方法体系。这些操作性成果,经过近20年教学实践反复检验,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在省内外数百次学术活动中交流,其深受中小学语文教师欢迎。
【注释】
[1]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
[4]卿平海.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策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
[7]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3):6.
[8]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1-2.
[9]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2.
[10]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前言1-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23.
[12]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6.
[13]徐鸿,李德树,卿平海.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浅析[J].内江教育学院学报,1991(1):63-66.
[14]张广辉,李德树,卿平海.关于25000名初中学生自信心的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43-47.
[15]卿平海,刘绪国.目标激励教学法实验研究报告[J].沱江教科通讯,1992(1):57-63.
[16]卿平海,刘绪国.目标激励教学法实验研究报告[J].沱江教科通讯,1992(1):57-63.
[17]卿平海.成功阅读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8]李德树,卿平海.成功作文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19]李德树、卿平海主编的《成功作文法》,获内江市教育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年6月5日。
[20]卿平海.小学语文读启导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1]卿平海.初中语文读启导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2]董国福主编.读启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3]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7-9.
[24]李德树,卿平海.成功作文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25]卿平海.成功阅读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6]张速.小学语文读启导学(第一分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7]张速.小学语感培养简论[A].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学论文“教研杯”评选活动一等奖,1996.
[28]张速.用爱心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J].内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12):7.
[29]卿平海.整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人民教育,1998(7-8):63-65.
[30]卿平海.创新作文·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1]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4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2]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5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3]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6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4]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6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5]课题组长向伟,副组长卿平海,何立新,王秉蓉,等.创新作文研究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6]课题组长向伟,副组长卿平海,何立新,王秉蓉,等.星空——“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作文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7]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卿平海,刘绪国,向伟,等,编写.初中毕业复习指导丛书语文[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
[38]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何立新,卿平海,向伟,等,编写.新课程初中毕业复习指导丛书 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9]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卿平海,樊增敏,易永伦,等,编写.自主写作[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0]卿平海.高考作文·“一”招夺高分策略——创新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1]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9-14.
[42]张速,张笔春,刘素华,等.小学同步学习指导与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张速.小猴子下山教案[J].四川教育,1999(4).
[44]张速.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11).
[45]张速.课堂探究性阅读模式[J].四川教育,2004(7-8).
[46]张速.古诗主体性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2(10).
[47]张速.达尔文和小松鼠课例[J].四川教育,2001(5).
[48]张速.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M]∥二十一世纪教育大论坛.学苑出版社,2000.
[49]张速.让学生乐于写出心里话[J].四川教育,2000(12).
[50]张速.课例《令人着迷的纸》[J].四川教育,2005(9).
[51]张速.编《写话集萃》:让学生乐于写出心里话[A].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一等奖,2006.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53]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54]卿平海.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策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5]卿平海.大语文与创意学习[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56]卿平海.我们走上了校本课程之路[J].人民教育,2003(23):29-31.
[57]卿平海.在选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创意学习能力的实践[J].创新教育,2002(1):18-23.
[58]卿平海.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初探[M]∥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270-281.
[59]卿平海.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课堂里的教育公平[M]∥杨东.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核心成果:培训的变革——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参与式培训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18,213-219.
[60]卿平海专题报告:天天练笔使学生享受诗意生活,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小学教学创新暨中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会,2005年7月27日。
[61]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62]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3]李德树,丁瑞根,卿平海.初中语文微问题解决100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88-149.
[64]卿平海、刘勇代表四川在贵州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主办的“名师论坛”上与北京、上海、浙江、贵州初中语文名师团队同课异构,2015年10月15日。卿平海、刘勇、王保兵在兰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名师大讲堂上同课异构和做学术报告,2017年5月20日。成都市卿平海名师工作室与深圳赵查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虽有佳肴》和专题交流,2019年10月24日。
[65]卿平海上练笔活动课“纸随心飞”和做讲座《言语生命活力的激发策略》,第二届全国中学写作教学论坛暨南京市中学作文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2015年4月12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名师汇”智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文从字顺》练笔课,2017年4月16日。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会提供练笔示范课,2016年11月24日。
[66]张速.幸福语文[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14-18.
[67]张速.小学语感培养简论[A].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学论文“教研杯”评选活动,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1996.
[68]张速.体悟式阅读中人文教育初探[A].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
[69]张速.分享使教学快乐增值——课例“大家都快乐”[A].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一等奖,2006.
[70]张速.微课深研改进群文阅读[J].教育科学论坛,2017,(11).
[71]张速,曹小娟,孙婷,等.天府名校优课练·语文五年级·上[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72]张速,蔡雨,朱立,等.天府名校成都市实验小学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上[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73]张速.小学一年级看图说话“三阶递进”课例研究[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
[74]张速.巧用教材培养一年级小学生仿创表达能力[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
[75]张速.例谈小学二年级想象性习作的教学创意[J].四川教育,2008(2-3).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
[76]张速.三年级语段仿写教学创意例谈[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
[77]张速.语段内容具体的习作教学创意[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
[78]张速.游戏性习作:学生为乐趣而写[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
[79]张速.生活写意:珍藏成长的多味香[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
[80]张速.生活写意:促使作文更有真情实感[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
[81]张速.小学低段课堂如何进行习作仿创[M]∥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82]张速.例谈游戏的习作动力作用[A].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改实验专委会论文一等奖,2011.
[83]张速.想象性习作的生本教学创意[A].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小学语文专委会论文一等奖,2009.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
[84]张速.仿写教学创意设计初探[A].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基础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论文一等奖,2009.
[85]张速.新课程习作“内容具体化”的教学创意[A].成都市教科院、市教改实验专委会论文一等奖,2010.
[86]卿平海,刘勇,张速,岳国忠,等.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87]四川省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群文阅读推广与深化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
[88]张速.群文阅读尚需微课深研[M]∥刘涛,王雁玲.群文阅读花开天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89]卿平海.我的语文创意教学观[J].四川教育,2001(9):20.
[90]卿平海.中学练笔有效教学理论刍议[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
[9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6.
[9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4.
[93]张雷.写作心理学[M].北京:明天出版社,1989:266.
[94]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
[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9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1,13,16.
[9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
[98]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41.
[99]王栋生.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中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2):17.
[100]冯熹双.对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2):31.
[101]温儒敏,祈培.关于中学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温儒敏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6-9.
[102]倪文锦.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3):24-27.
[103]汪昌友.关于学生习作“读者缺失”的调查及矫正尝试[J].语文学习,2008(6):64-66.
[104]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50.
[105]阎立钦.美国中学的语文课程和大纲[J].中学语文教学,1994(11):23.
[106]方明生.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J].外国教育资料,1996(2):36.
[107]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10.
[10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8-346.
[109]李军.中学作文课程与教材的反思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11):23.
[110]杜红梅.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J].语文建设,2008(1):44-27.
[111]荣维东,朱建军.国外作文教学实验结果综述[J].语文建设,2009(5):71-73.
[112]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10-17.
[113]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11-13.
[114]赵明华.创意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
[1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116]卿平海.我的语文创意教学观[J].四川教育,2001(9):20.
[117]卿平海.大语文与创意学习[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3-48.
[118]卿平海.我的语文创意教学观[J].四川教育,2001(9):20-21.
[119]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41.
[120]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6.
[12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6.
[122]〔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5.
[123][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124]卿平海.“课堂革命”需“三革”[J].四川教育,2018(1):23.
[125]郑金洲.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56,58.
[126]潘新和.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6上):44-47.
[127]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56.
[128]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34.
[12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5.
[130]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48.
[13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49.
[13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8-189.
[13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3.
[13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46.
[13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7.
[13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3.
[137]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65-266.
[138]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1-452.
[139]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55-256.
[140]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3-425.
[14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6-429.
[142]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卿平海:简率洒脱[J].四川教育,2008(7-8):38-45.
[143]许书明.四川中小学名师教育智慧研究[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5:160-172.
[144]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10-17.
[145]卿平海.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策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6]卿平海.新课程视野的练笔教学理念[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
[147]卿平海.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策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149]吴永军.自我孵化:写作教学的引导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6):46-47.
[15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6,23,30.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152]卿平海.新课程练笔的问题解决策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53]〔澳〕史蒂夫·比达尔夫,〔澳〕莎罗·比达尔夫.快乐童年的秘密:让孩子和父母更幸福的15堂课[M].马颖,马亚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前言.
[154]张速.巧用教材:培养小学一年学生仿创表达能力[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
[155]张速.游戏性习作:学生为乐趣而写[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
[156]张速.例谈小学二年级想象性习作的教学创意[J].四川教育,2008(2-3).
[157]张速.语段内容具体的习作教学创意[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
[158]张速.生活写意:促使作文更有真情实感[A].四川省教育厅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
[159]马成湘.请正确认识自我[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5下):1.
[16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25.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6.
[16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16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164]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6.
[16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225.
[166]王栋生.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J].人民教育,2008(5):23-24.
[16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
[168]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3.
[169]卿平海.把时代活水引入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1999(11):37-38.
[170]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
[17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1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17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
[17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
[175]卿平海名师工作室.语文课堂创意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176]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177]卿平海.大语文与创意学习[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178]陈乃云,李军.部编教材微写作教学与习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5):38-39.
[179]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0,13,22.
[180]卿平海.语文新课程创意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157-159.
[181]卿平海.天天练笔:诗意生活的创意表达[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B):4.
[182]李德树,卿平海.成功作文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183]卿平海.创新作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84]向伟,卿平海,何立新,等.创新作文教学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85]李德树,卿平海.成功作文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目录1-5.
[186]李德树,卿平海.成功作文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3-14.
[187]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4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
[188]卿平海.创新作文——初中第6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89]卿平海.大语文与创意学习[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38-145.
[190]卿平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怎样捕捉教学的创新点[J].四川教育,2000(2-3):68-69.
[191]卿平海.创新作文·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9.
[192]卿平海.创新作文·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9.
[193]崔惠琴.自媒体:作文升格新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9):70-71.
[194]张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持[J].课程·教材·教法,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