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精批细改咋会徒劳无功

一、练笔精批细改咋会徒劳无功

教师批改练笔很累,效果怎么样?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2]至今亦然。语文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精批细改”这种“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上”[3]

谁最适宜评改练笔?新课程语文评价要求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4]。现行练笔评改要么教师越俎代庖,费力低效不讨好,要么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改或相互评改放任自流,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生本性评改的分享机制。

评改练笔为了谁?反思以往的练笔教学,练笔是没有读者的,或者说不论写什么都只有一个读者——语文教师。我们太关注怎样写的琐碎技法,忽略了谁在写,忽略了对练笔主体的关注,更忽视了学生与读者的分享关系。接受美学认为,真正的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得以实现。练笔没有读者还是真正的练笔吗?作者没有读者意识还是真正的作者吗?这种没有与真实读者生命互动的练笔,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动力。

而这种情况在中小学练笔教学中已经司空见惯,读者缺席的练笔教学教给学生的是一种畸形表达。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5],论述了“写给谁”的重要性。他说:“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6]因此,创意练笔要解决精批细改徒劳无功的问题,就要探索基于练笔写给谁的分享评改机制,这是关键。

创意练笔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