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仿创使入格升格破格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要描红、临帖,学习绘画要临摹、素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写作也需要仿写。教科书精选的名篇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范例,仿写解决入格问题,若仿写多了,或过于强调形似,就会机械模仿,因此需要把仿写入格与鼓励仿中破格有机结合起来。仿创性练笔能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从读课文中学习优美语言及其表达技巧,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从读中学写,使学生读写互促共进。我们采用三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创性练笔:学生自选优美句子或语段仿创,按照课后练习要求进行仿创,教师提出仿创要求。
不同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喜欢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篇课文,不同学生喜欢的句子或语段也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这种阅读欣赏的差异,是学生自觉进行仿创性练笔的动力源泉,也影响学生仿创性练笔的质量。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模仿的水平较高,往往还会在模仿中有创新。如在学习了刘成章《安塞腰鼓》后,我们要求学生自选句子进行仿创性练笔,有一个学生把文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个句子仿创成了一首诗:
美丽多彩的大自然[48]
流星一样,是急促的雨点;
丝绸一样,是飞流的瀑布;
精灵一样,是叮咚的溪流;
微笑一样,是五彩的花朵;
彩桥一样,是绚丽的长虹。
(刘美龄,2003-04-28)
由散句到诗句,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初一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小学没写过诗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何况,这首诗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抒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独特的感悟和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一练笔,学生对这种特殊的比喻句式的了解会更深,对比喻作用也会体会得更深,以后仿创的意识也会更强。当我在班上念完这篇练笔时,学生自发地鼓起了热烈掌声。
随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选择课文里的优美句子进行仿创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练习题里专门设计了仿写性练笔题目。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第二题的第一小题是这样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我们充分利用这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当堂练笔训练,鼓励学生仿中创新。
语段仿写
(一)不必说海南的海边美景,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层层的波浪,高大的椰树,暖和的气温;也不必说五彩的贝壳,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神秘的海底,刺激的海上项目,美味的海鲜。单是海南热情好客的人们,就能让你打心眼喜欢上这个地方。
(二)不必说云南的过桥米线,帅气的阿山哥,热情的姑娘;也不必说云南壮丽的群山,千变万化的石林,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丽江古城。单是一杯云南特产的名茶,就能让你记住这个美丽的地方。
(李芊杉,2009-02-11)
这是李芊杉同学一口气仿写的两段话,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情趣盎然。像这种用关联词语造句写话,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而且促使学生在十分愉悦的心境里捉摸逻辑结构关系,体验情感抒发与语言结构的协调一致,还为练笔提供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创造空间,让学生享受着与名家平等交流创作的快乐。
当前仿创性练笔普遍存在两种极端倾向:有些教师反对模仿,认为这是机械式学习,会僵化学生思想,妨碍学生创新,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创造,这无疑就像抓住学生的头发想上天。而另一些教师却过分依赖大剂量的仿写,学生个性和灵性在无可奈何中被销蚀。其实,模仿是创新的必要基础,是学习的必经阶段。怀特赫斯和瓦斯托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不是机械模仿成人,而是根据自身理解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性模仿,随着年龄增大语言掌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增强。
其实,模仿着写的“拟作”从汉代就有了[49],名篇名家也有仿创的先例,鲁迅《狂人日记》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曹禺《雷雨》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预设仿创范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仿创热情,努力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共享空间,有效促进生成性仿创练笔活动有序开展,在精心指导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仿创品位。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50],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写作的总目标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掌握技能的方法很多,而模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模仿是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过程,心无旁骛志自远、不待扬鞭自奋蹄是模仿的内驱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模仿的积淀丰厚,遍觅金针辟蹊径、取他山石自成体后峰回路转渐佳境、水到渠成开镜天是模仿的蜕变更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模仿的至善至美。叶圣陶还强调:“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51]仿创性练笔站在名家肩上激扬文字,不仅遵循模仿的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过程规律,也符合叶老写作需要“反复历练”的思想。
仿创,模仿入格是基础,仿中创新是追求,“习得进程中创造”反映了写作教学发展的本质特性。新课程实施中伴随“淡化文体”而出现话题作文的盛极一时,考试常见文体不清的“四不像”作文大量出现,主要原因是平时忽视了对文体的入格训练。“淡化文体”是不是要取消文体训练?“文体自选”是不是没有文体规范要求?这些都是新课程写作教学反思回避不了的焦点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有效的“与人交流”需要尊重利于人们交流的心理模式和阅读接受习惯,仿创性练笔以利于与人交流为核心价值取向,将利于与人交流与利于自我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新课程写作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张志公先生曾言: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有可能有好效果。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个序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52]。作文教学无序,是作文低效的根源之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读对写的正向迁移作用,“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借不会借”肯定读中学写的有效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模仿绝不是简单的“克隆”与“拷贝”,更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从模仿到创造是作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仿创来的。我们认为,仿创性练笔的步骤是:“精选范例—仿中求真—创中求新—仿创求美”,仿创是对传统仿写的继承与创新,是练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仿创性练笔遵循由入格进而升格最后破格的轨迹,是“形似→神似→形神皆异”的循序渐进。
文无定法,并不意味着为文无法;定体虽无,大体则有。任何文章总有一个或显或隐的格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格式写作很重要,有格比无格强,“破格”不是无格,而是创造新的格式,是高级创作,非人人能做到,学生拥有格式越多,文感就越强,越利于升格和破格。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作文格式化倾向,那种用僵死的框框让学生作填空式的作文,必然戕害学生灵性。而一味地否定作文知识的指导,学生一味兴致勃勃地在胡同里摸索,走得通走不通各听天命,同样不是科学的。
仿创性练笔主张视情况各有训练侧重点。对于常用应用文,如通知、启事、倡议书、申请书、介绍书、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贺信、贺词、电报、海报、消息等,侧重“仿”,入格为要;对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侧重用思维导图进行升格;对于诗歌、散文、微型小说、小话剧以及扩写、改写、续写等,侧重“仿中有创”,鼓励破格。
教师要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热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让学生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学生倾听言语发出的细微声响:寻找文眼,牵一发而动全文;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关注矛盾处,道无情却多情;拓展与延伸,巧借东风得风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练笔互相促进,厚积薄发,在丰实的寂寞中仿创练笔。
仿创性练笔要注意选好仿创点,可仿创内容,也可仿创语言,还可仿创技法或思路;其次要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变动,或缩写、或扩写、或续写、或改写;特别要探讨怎样使练笔既仿范文而又不为范文所羁绊,保持在似与非似之间……以促使学生练笔不断由形似向神似转变,努力实现由仿写向创写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