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问题解决理论

(四)学习问题解决理论

学习论视野的问题解决理论,是创意练笔教学策略选择的可靠借鉴。

“学习,是一个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学习情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我国教育至圣孔子的学习情愫;“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学习情思……曾几何时,学习像填鸭,身体肥得“学富五车”,智商高得“才高八斗”,可翅膀却越来越失去了飞翔能力。今天的莘莘学子,身处青春心中却多无诗意生活,虽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却少有乐学心境,工业化学习模式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学习的机器怪兽!

学习论是心理学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它系统阐述学习规律,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为课程与教学论奠基。从某种意义看,教学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解决各种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并非一般性问题,而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来处理的难题,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冲突或差异[127];问题常含目标、已知条件、转换状态的手段、障碍四个要素[128]。这里所谓的问题解决,现代认知心理学专指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129],具有目的的指向性和操作的顺序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如何展开?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历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

我们之所以需要在这里梳理和阐释学习论视野的问题解决理论,是为学生练笔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寻求理论支持,也为创意练笔问题解决策略中的经验与理论结合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践告诉我们,创意练笔是否有效取决于能否解决练笔的真问题,创意练笔是否高效取决于单位时间里解决练笔问题的多少与质量。

1.问题解决学说

从学习心理角度看,问题解决学说的代表是试误说、顿悟说。

心理学史上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是桑代克,他基于动物尝试与错误以及偶然成功逐渐学会如何逃出箱子的实验,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试误逐渐形成的[130]。驱力和动机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以往经验是指导行为的根据。这种问题解决是一种多少带有盲目色彩的探索活动,是一种迷茫无望且杂乱无章的行为。如要再次解决同一问题,一切还需从头开始,但所花时间可能会少些。

格式塔心理学却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柯勒通过经典实验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不是通过长时间尝试与错误才获得解决办法的,相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突然闯进脑子里的[131]。就像有时对某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一下子全明白。顿悟是一种敏感地臆测真理的能力,它不需概念的表达,仅凭感官的体验而有所省悟,但顿悟的产生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的。

其实,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试误和顿悟都存在,在练笔活动中,试误和顿悟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练笔的构思与提纲修改、行文的停改与成文的修订中,试误和顿悟尤为常见。

2.问题解决阶段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斯滕伯格认为,如果要创造性解决问题,被试者不仅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顿悟,而且还要经历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这三个不同而又相关的心理过程[132]。沃拉斯在1926年提出了问题解决要经历准备、沉思、灵感或启迪、验证四阶段的观点[133],奥苏贝尔和鲁滨孙通过研究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提出问题解决要经历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解答之后的检验这四个阶段的观点[134]

最有影响的是杜威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书中首次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并将它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135]:儿童要有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和对活动感兴趣的连续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儿童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儿童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儿童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其想法。

罗斯曼在考察了许多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后,于1931年提出了问题解决六阶段论[136]:感到有某种需要,或观察到存在问题;系统地陈述问题;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普查;批判性地考察各种问题解决办法;系统地形成各种新观念;检验这些新观念,并接受其中经得起检验的新观念。

可见,这些问题解决阶段的某些相似性正说明问题解决有规律可循,如解决问题一般的历程是[137]:认清问题,确定目的;形成假设,提出策略;采取行动,验证假设;解题成果评价。但也不能把这些阶段绝对化,由于主客观原因,会出现某些阶段的重叠或跳跃、回复现象。这对我们进行练笔过程的问题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帮助。

3.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词源的希腊意为计谋或欺骗,汉语意侧重于行动方针和方法方式的艺术性。

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分别从对信息的编码、智力结构、口述分析、规则发现、假设检验以及元认知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问题解决策略发展的趋势及年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心理学家醉心于用信息加工模式来分析人类问题解决的过程,计算机通过编好的程序可以下棋、看病、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为宇宙飞船导航等。纽厄尔与西蒙1972年设计了一般问题解决者系统,由接受系统、中心加工器、记忆系统、反应系统组成,它不但能证明逻辑定理,还能下棋、谱曲等。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以对智力结构分析而著名,他在1986年出版的《创造性才能》一书中,在智力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智力结构问题解决(SOIPS)模式[138]。在该模式中,记忆贮存是其他一切心理运演活动的基础,来自环境和身体内部的信息输入,经过过滤而被注意,通过认知而认识到问题存在和对问题性质的认识,最后经过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办法。认知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都可能经评价而被贮存,否则难免会一次次犯同样错误。在获得理想的问题解决办法之前,可能会有一系列这样的循环往复。

我国学者吴鸿业、张泽金等(1988)用口述分析法研究了大、中、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思维过程,结果发现,被试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三种策略:第一种是整体策略,其模式是:明确目的→整体假设→子假设→有目的的尝试→结果。第二种是单一策略,其模式是:明确目的→逐个假设→逐个验证→结果。第三种是混乱策略,其模式是:盲目尝试→验证→结果。该研究还发现,大学生采用单一策略多于整体策略,重点中学的中学生主要采用整体策略,而重点小学的学生主要采用单一策略[139]。这些问题解决策略,能给新课程练笔过程的问题解决策略探讨带来有益的启示。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学习目标、问题难度与学习者的准备、形成认知图式的策略[140]是问题解决型教学法的要诀。从实际看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又包括学科型问题法、设计法、案例法[141]三种类型。创意练笔的问题解决研究强调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练笔过程出现的真问题,鼓励师生进行练笔教学创意尝试,侧重从学生典型练笔案例中提炼问题解决策略,倡导师生互动共进的问题解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