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仿的构思,亦是模仿来的

(一)无法仿的构思,亦是模仿来的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东施容貌长得很丑,见西施人长得美,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东施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显得更加丑陋不堪。

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王维的诗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使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广为流传。于是,有人一提及模仿,就联想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往往带有贬义,说难听点就是剽窃。一说起仿写,就担心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

其实,模仿是人天生的学习能力。在古代,完全照抄榜样,是学习的基础,受到人们的尊敬。古罗马时代,据说学徒们从背诵、临摹到改变说法、解释说明等,都努力进行模仿训练。当时认为模仿是追求独创性和创造性不可或缺的活动,会慎重地选择模仿对象。东洋的抄经也是一样,在日语中“学习”的语源就是“模仿”。回溯历史,模仿一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美德。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用下面这句话揭示了模仿的本质:所谓独创的作家,不是不模仿别人,而是无法被人模仿。

别人无法模仿的构思是模仿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模仿悖论。

古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仿拟的是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杰作,冰心的《春水》借鉴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模仿是创造之母。不会模仿,何以创新?模仿打基础,创新促提升。

模仿是需要高度智慧的理性行为。为何模仿?在什么时候,应该模仿谁,怎么模仿呢?这都是非常难以解答的问题。资生堂的创始人福原有信强调:“肤浅的模仿是不行的,要从根本开始彻底的模仿。”智慧正是解释模仿悖论的关键。正如哲学家蒙田所说:“聪明人向傻瓜学习的东西,比傻瓜向聪明人学习的东西更多。”我们更应该成为智者。

小学语段仿写,什么时候开始?仿写什么?怎样仿写?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开始。经历了低段的写话教学后,习作教学应围绕什么展开呢?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经验是语段写作,但语文新课标中段习作要求并没有明确提出语段写作要求。是语段写作不重要了吗?显然不是。

我们都知道,句子有句法,文章有章法,写句写篇训练都不可少;语段有结构,是写句过渡到写篇不可或缺的中介,无数经验证明三年级是进行写段训练的最佳时期,语段仿写是写段训练效益显著的方式之一。近年习作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忽视语段习作教学不无关系。教学实践让我坚信:不管是旧课程还是新课程,三年级习作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段训练,而且要落实语段仿写;仿写教学创意是语段仿写优质高效的前提和保证。下面,是我在三年级进行语段仿写的教学创意的经验总结[39]